在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下,实体商超的线下竞争力逐渐衰退,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但同时,即时零售业态的兴起,给商超创造了打破瓶颈的机会。
不同于传统电商,即时零售高度依赖商超、实体店等本地供给,首次将线上的便捷、商品丰富,以及线下的安全、即时等优势融合在了一起。“即时零售使零售门店在完成日常经营的同时扮演前置仓的角色,不仅赋予零售门店新的角色,更实现了零售门店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再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表示。
但是,布局即时零售业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下以步步高、永辉、大润发、物美、沃尔玛等为代表的国内外传统商超企业苦战到家业务,或者即时零售的真实写照。
一、即时零售,线下超市进化新动向
线下超市在朝什么方向进化?
我们以沃尔玛为例。
沃尔玛中国的销售额近年一直保持高位数增长,在2021和2022年持续保持双位数增长,2023年势头不减,第一季度,沃尔玛中国净销售额同比增长28.3%,可比销售额增长25.5%,电商净销售额增长54%,沃尔玛大卖场和山姆都实现了强劲的销售和利润增长。
同时,沃尔玛中国的战略聚焦在三个方向:差异化的商品力、提升端到端效率、全渠道体验。
全渠道布局是其一大战略核心。沃尔玛增长的背后得益于其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
目前沃尔玛已100%实现全国门店在线化,通过沃尔玛小程序、京东到家、京东沃尔玛官方旗舰店、京东超市、京东到家app等入口下单,享受一小时极速达和覆盖全国范围的配送服务。
沃尔玛建立了一小时极速达的近场服务,并通过全城配、全国配、供应商直接配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提升效率,扩展品类,在远场更多层次地满足顾客和会员的更多需求。目前沃尔玛电商业务占比接近一半,两个业态的电商均以盈利和可持续方式在高速发展。
再看下永辉超市。
永辉持续推进全渠道业务战略转型。根据其披露2022年年报显示,永辉实现营收达900.91亿元,线上业务方面,永辉2022年实现销售额达159.36亿元,同比增长21.37%,占总收入比重为17.69%。
值得提下,其数字化方面表现可圈可点。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永辉已初步实现了“三个30%”的目标,即通过数字化手段,分别在坪效、人效、品效方面提升30%的效率,部分标杆门店人效提升30%-50%。
同时,永辉的“仓店合一”模式和到家业务已经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2023年,永辉聚焦10个城市作为到家业务发展的核心城市,并将进一步深耕商品和履约能力。
线下商超要以线下为根据地,打造多业态融合一体的新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会更强。
二、传统商超转战线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结合传统商超转战线上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一批传统商超触网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0年前后,但可惜的是第一批触网的企业都只是抱着一种边做边观望的心态,来试水线上,最后造成的结果:不仅浪费了大好时间,也错过了做起来的绝佳机会。
譬如说最近深陷债务和流动性危机动荡的“民营商超第一股”步步高,一开始宣称绝不碰电商,但后面看着淘宝等电商平台做得风生水起,就赶紧投身于电商,并在当年立马上线了步步高商城。第二年商城正式更名为云猴网,并在线下门店全面推广云猴网。很快数十万用户蜂拥而至,最后直接把网站挤到崩溃。
不仅如此,好多消费者好不容易抢到了打折商品,但等了几天才收到货,最严重的是,在收到商品之后,又发现货品损坏严重,最后导致大家抱怨四起,不得已云猴项目在2017年年底直接叫停。最后一算账,云猴项目前前后后烧掉了公司约10个亿。
后来,步步高首席技术官反思称,当时传统商超的内部系统,与纯互联网企业相比,技术应用“至少滞后5年”。
再后来,步步高转变思路:既然自己做网站引流比较麻烦,那不如和腾讯、京东直接合作。这次还是没有意外,和此前上线云猴网一样,虽然流量增多了,但是商超运营模式、消费者服务体验等都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更谈不上价值的增加。
最后在2022年,腾讯、京东不惜亏本坚决离场。就这样,步步高的触网之旅再次回到了十字路口。
和步步高的艰难转型线上一样,包含永辉、大润发、物美等等一众传统商超企业布局线上也经历了种种曲折。
相比于步步高的正式触网时间,永辉超市也并没有提前多久,虽然前期也有小范围的尝试,却直到2015年,才正式推出自己的永辉生活App,但时隔4年在2019年,永辉再次推出另外一个永辉买菜App。虽然前期两个App是在不同区域市场运营,但是本质上还是基于线下门店,把门店的客流导向线上,这样的操作不仅外界人看不懂,当时连部分合伙客户也表示不理解。好在尝试过几个月之后,公司将两个App的业务重新整合到了一起,就这样永辉买菜App只存活了几个月,就急匆匆的被下架,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人世间。
此后,永辉生活App正式成为了永辉转战线上的全部寄托。近几年,随着即时零售的兴起,永辉管理层果断将全国门店全面押注,投进了即时零售浪潮中,如今“店仓合一”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大特色。
根据永辉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今年4月,永辉全国上线电商仓合计达到966个(截至2022年底,超市业态门店1033家),其中线上全仓156个(覆盖22个城市)、高标半仓161个(覆盖44个城市)、卫星仓22个、店仓627个(覆盖150个城市)。
在公司全仓All In的情况下,根据永辉财报数据显示,2022 年线上业务实现营收159.3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1.37%。2023 年Q1线上业务营收40.2亿元,日均订单达到46.9万单。报告期内,“永辉生活”自营到家业务已覆盖952家门店,实现销售额19.5亿元,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已覆盖942家门店,实现销售额20.7亿元。
虽然目前永辉线上的盘子越做越大,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就是:一方面,根据公开可查询资料显示,永辉这两年的科技投入累计已经超过了10个亿,远远超过了上市商超企业Top10强的总和;另一方面,在2021年和2022年,永辉累计净亏损达到了67.07亿元,也远远超过了同行其他企业,是行业名副其实的“亏损大户”。
按照主流互联网企业的经营逻辑,一家公司短期内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司不仅亏损,还有可怕的高负债率。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永辉都是在严重缺钱中度过,其中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负债率高达85.58%,2022年年末为87.68%,2021年年末为84.47%。
一边是公司大力布局“店仓合一”需要继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边则是公司的这种资金极度“干渴”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可以说,眼下永辉的日子不是一般的煎熬。
三、传统商超真正打开局面,可能还要走一段路
实际上,除了永辉大力布局到家业务之外,包含华润万家、中百集团、联华超市、物美、家家悦、人人乐、天虹超市、重庆百货等这些头部传统商超企业也一样都在边焦虑边摸索中。
其中作为国企商超代表华润万家,目前全国超过2200家门店上线了在线预订服务。
同时,另一国企商超代表中百集团除了推出中百邻里购自研平台外,还与多点、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第三方平台建立了合作。
同样,截至目前,家家悦通过美团、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及家家悦优鲜平台提供到家服务的门店达511家(家家悦期末总门店960家),超过一半门店已经上线到家业务。
除了上述几家之外,包含联华超市、人人乐、利群、天虹超市、重庆百货等等几家都在到家业务拿到了阶段性的结果。
其中,联华超市目前“到家”业务占整体业务的10%,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电商平台的GMV(商品交易额)达到300亿元,数字化门店可以100%覆盖。
而在2022年上半年,人人乐实现了线上销售1.91亿元,利群网商实现GMV2.94亿元,天虹超市到家客单量同比提升67%,销售额同比增长29%,销售额占比超20%。
目前,虽然全国大部分商超为了自救,都已被动上线了到家业务,但是社区超连锁认为,将线下的超市单纯的搬到线上比较简单,难的是如何运营好到家业务或者即时零售业务,持续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品质生活。
实际上,到家和即时零售是两个概念,眼下对于大部分商超企业来说,刚刚布局好到家业务模型,但现在又开始流行即时零售了。过去到家提供的是隔日达、隔夜达,或者半日达,但现在即时零售提供的是小时达,甚至是30分钟达配送服务。服务时效加快的背后,要求的是商超整个经营效率的加倍提速。显然,这一点大部分商超企业眼下根本就做不到。
面对这样的新趋势、新局面,破局的压力自然而然就来到了所有商超企业的操盘手面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从早前永辉两位联合创始人张氏兄弟,各自推出永辉生活和永辉买菜App,再到自2021年以来,包含原CEO李国、原董秘张经仪、原副总裁金斌、原副总裁李静、原副总裁严海芸等公司高层的先后离任,永辉3年5位高管的出走,也充分表明传统商超要想在即时零售新趋势下,真正打开局面,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公司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北街街道虹山湖路42号虹山大酒店(百灵.希尔顿逸林酒店 )幢14层9号联系电话
15339537795电子邮箱
1690556182@qq.com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