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重磅文件。
7月12日,在中国石油党组会(扩大)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表示,要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围绕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矿权管理,增强天然气储备和调峰保障能力,加快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推进支持服务业务专业化发展。
1、产供储销阶段性成效显著
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强调,要围绕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针对油气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确保稳定可靠供应。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油气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原油产量2.05亿吨,同比增长2.9%;天然气产量217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原油产量实现“四连增”,这是6年来重上2亿吨平台;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年增量超过100亿立方米(2022年增量达131亿立方米),为端稳能源的“饭碗”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市场保供稳价都作出重要贡献。
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介绍称,2022年,我国能源产销呈现“两增两减”的情况,即原油产量增加、天然气产量增加,进口量减少、原油加工量和天然气消费量减少。
在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推动下,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在2022年出现下降。其中,我国原油进口量在上年度首次下降5.3%的基础上,再次下降1.0%,而天然气进口量首次出现下降10.4%。
具体来看,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5.08亿吨,同比下降1.0%,对外依存度降至71.2%;天然气进口量在多年连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22年进口量1520.7亿立方米,首次同比下降10.4%,对外依存度降为40.2%。2022年我国原油加工量6.76亿吨,首次同比下降3.4%,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首次同比下降1.3%。
傅向升指出,这与21世纪以来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进入快速通道、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多年来一直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相关。
事实上,这种同步齐降的局面是我国石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来首次出现,这不仅与国际市场原油天然气价格高位、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有关,也与我国原油产量“四连增”和天然气连续6年年增量超100亿立方米有关。
目前来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以及延长集团等能源公司“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3月26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今年上半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509.13万吨;生产天然气29.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63亿立方米。
7月12日,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传来捷报,世界首个7000余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西南石油局元坝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300亿立方米,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000万吨。
2、油气勘探技术屡获新突破
与1960年对大庆油田的开发不同,我国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正在呈现出技术驱动的新格局。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前瞻性、颠覆性、先导性创新密集涌现,正在深度重构全球竞争发展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科技创新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主战场”和国际博弈的“胜负手”。面对突飞猛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石化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坚持“四个面向”,推进“四个一批”科技创新总体部署,持续锻造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技术快速迭代能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聚集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动力,奋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科技新篇章。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十四五”时期将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规划着重提出,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带动下,今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7月9日,新疆油田玛湖油田玛18井区的MaHW6274井膨胀管井筒重构重复压裂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非常规油藏水平井重复压裂技术领域获突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对非常规油藏二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通过油田VPDN专用网络,成功打通首口试验井徐深1-斜202井“注消解”(注药、消泡、解堵)一体化自动注剂装置与数智化气井决策平台的传输通道,首次实现了大庆油田气井的数智化远程测控。
7月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渤海亿吨级油田群——垦利6-1油田群实现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非整装大型油田开发技术体系,对进一步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垦利6-1油田群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平均水深约19米,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是我国渤海莱北低凸起浅层勘探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岩性大型油田。
据悉,该油田群的开发主要包括5个区块,由1座中心处理平台组成和9座无人井口平台,是我国海上迄今为止智能井口平台最多的开发项目。
3、提升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是今后油气发展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国际能源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端气候对于能源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能源安全问题凸显。因此,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是此次会议明确提出的目标之一。会议从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深化油气储备体制等四个方面对今后油气发展提出了指引。
针对油气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确保稳定可靠供应”。当前,我国油气行业在上、中、下游环节都存在不同的体制机制制约因素,如上游开发环节,市场主体仍不丰富,国内增储上产力度有所加强,但大规模开发快速上产仍有难度;中游管输环节组建了国家油气管网集团,提高了油气输送效率,但油气运营机制仍待完善,全国“一张网”仍待补齐;下游配气环节仍待规范等。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分领域监管和跨领域协同监管,规范油气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要深化油气储备体制改革,发挥好储备的应急和调节能力。
有市场人士认为,会议首提“油气储备体制改革”,体现了对油气储备的重视,后续油气储备体制可能会有新变化。
一直以来,储气调峰是天然气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为补足储气短板,201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近年来,天然气储备能力明显提高,但责任划分仍不够清晰,运营机制仍有待完善。近两年的欧洲能源危机并未造成严重的天然气供应短缺,很大原因在于欧洲拥有较为完善的油气储备体系,这对于提高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近两年,燃气安全事故多发,引发主管部门重视。燃气安全监管涉及部门较多,强化分领域监管和跨领域协同监管意义重大。
公司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北街街道虹山湖路42号虹山大酒店(百灵.希尔顿逸林酒店 )幢14层9号联系电话
15339537795电子邮箱
1690556182@qq.com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