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智能可穿戴市场增长强劲,除了个人消费,这个市场可能才最具潜力
智能可穿戴市场增长强劲,除了个人消费,这个市场可能才最具潜力
时间:2023-08-23 10:16:29 点击次数:

国际数据公司(IDC)印度月度可穿戴设备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印度可穿戴市场同比强劲增长,出货量为5,780万台,同比增长53.3%。

其中,智能手表各大品牌推出了多种不同形状、设计、材料、饰面和新功能的款式,出货同比增长128.6%,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6.8%上升到40.0%;耳戴类产品市场份额上半年增长27.3%。

2023年第二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3,280万台,同比增长37.2%,环比增长30.6%;智能手表出货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280万只;而耳戴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15.2%。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智能手表平均售价(ASP)下降44.9%,从之前的46.6美元降至25.6美元。二季度整体可穿戴设备平均售从一年前的26.7美元降至21.0美元。

智能可穿戴市场增长强劲,除了个人消费,这个市场可能才最具潜力

在耳戴类别中,TWS目前的份额达到创纪录的65.5%,同比增长52.9%,而颈戴二季度下降了22.5%。颈戴和TWS的平均售价分别为15.0美元和18.7美元,分别下跌6.4%和15.3%。

IDC印度可穿戴设备高级市场分析师Vikas Sharma表示,高端产品独有的高端功能现在正逐渐下探到更平价的型号。其中包括高级 ANC(主动降噪)、多个麦克风、最小延迟或低延迟、同时双设备连接和高级音频芯片平台等功能。

线上零售商等在线渠道仍是主要驱动力,二季度贡献73.9%市场份额。同时,领先品牌开始探索线下途径,以加深影响力并扩大其在3/4/5线城镇的业务。

全球市场预测

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2310亿美元,2023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4.60%。2022年,全球可穿戴技术市场的价值约为613亿美元。

产品和应用:在2022年,手腕穿戴设备在产品中占据了最大的收入份额,约为52%。在应用方面,消费电子应用领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2022年的收入份额为25%。

地域分布:2022年,北美在市场中占据了最大的收入份额,约为34%。预计亚太地区将在2023-2032年间以最高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

可穿戴设备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研究者深入研究可穿戴计算领域,智能可穿戴设备得到学术界、产业界广泛关注。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了智能终端产业消费电子产品发展主力。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健康意识越发强烈,健康观念逐渐从“有病才医”向“无病预防,有病干预、注重康复” 转变。此外,经济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高强度的工作导致职场人士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长期受到颈椎、腰椎及血液循环不畅等慢性病的困扰。据《2022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在70前、70后、80后、90后、95后、00后这六个年龄段的人群里,95后健康自评分最低,00后近一年健康困扰数量最多,中青年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办公群体颈腰椎问题突出。在电子化办公的场景下,职场人士需要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容易导致肩背酸痛、颈椎腰椎僵硬、眼部疲劳肿胀等。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21职场白领健康图鉴》显示,白领群体腰椎/颈椎问题占比达到67%,与睡眠问题并列为最普遍的职场健康问题。职场人士广泛受到健康困扰,促进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其中,智能手表/手环与运动健康监测功能的结合,形成了独有的差异化特征,成为了众多年轻人追捧的产品。被广泛的认为将是智能可穿戴市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十二年一轮回,可穿戴设备再出发

硬件行业有一个12年周期,从电脑PC、智能手机再到AIoT万物智联,大概都需要十二年左右来孕育、成熟、爆发、迭代。这个硬件生命周期性规律,也体现在可穿戴设备上。

2012年谷歌眼镜亮相,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作为智能终端产业的下一个热点,引发市场追捧,那一年,也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此后创业公司和大厂纷纷投入研发,资本热钱涌动,消费者见识了各种运动手环、手表、珠宝吊坠、体表贴片等可穿戴设备。

以百花齐放的形势,野蛮生长了几年之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形态固化为手表、手环。同时,在功能相似、价值点不突出、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等多种因素下,大量众筹产品和创业项目哑火,宣布破产或被收购,只有苹果、华为、谷歌、三星、小米等几家具有核心优势的少数厂商,留在了牌桌上。

总之,回顾这段历史是想提出一个全新的问题:将近十二年之后,智能可穿戴设备来到拐点了吗?

我们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正在成熟,市场趋于爆发,ToB市场可能会率先火热起来。

智能可穿戴市场增长强劲,除了个人消费,这个市场可能才最具潜力

ToB市场更有价值

这几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ToB会比ToC更早启动?

上一轮智能可穿戴凉了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价值不显。

可穿戴要真正启动,还是需要通过高频次的刚需场景切入,让人真正感受得到产品价值所在。上一轮的智能手表、手环,往往作为手机的延伸存在,并没有形成很明显的功能区隔,比如记步数、接打电话、回信息、NFC支付等,有些功能上和手机存在重合甚至竞争。在健康场景下,当时的传感器、算法等软硬件尚在早期,在检测体温、心率、睡眠、运动姿态等体征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准确度不如专业的运动手表、运动手环,即使数据记录准确,但由于数字健康的研究初兴,软件服务也不足,无法给出有效的健康建议,用户即使知道了睡眠数据、走路步数等数据,除了发个朋友圈,好像也没什么用处。

所以,当时ToC市场的大众消费者,很容易留下“鸡肋”的印象。

几年过去,如今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

首先是产品价值的明确。

如今的可穿戴市场,尤其是智能手环和手表在硬件产品的功能上,已经相对明确了,以苹果iWatch、华为Watch、谷歌Pixel Watch或Fitbit等为代表的头部厂商,都将智能可穿戴聚焦在了健康领域,着重强化计步、睡眠、体征监测功能,与智能手机、智能耳机等设备形成明显区隔。

其次,数字健康产业的成熟。

硬件上,围绕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出现了专为健康功能定制的、更小型化的传感器和高精尖元器件,可以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对健康体征进行连续检测。

软件上,新一代AI技术和算法模型不断演进,在更加全面的维度上进行分析,从一开始的三四个维度延展到七八个维度,让监测结果更准确,可以提供主动健康的决策,比如苹果iWatch可以识别帕金森患者手部的颤抖频率,华为Watch通过对心率的监测探索是否能对房颤等心脏病进行预警,荣耀TWS耳机引入“核心体温拟合”算法来准确推算体温,这些算法层的突破都让数字技术和健康管理的结合有了价值。

服务上,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始融入社会运动体系内,比如嘉兴市就探索出了“测评导练”的新模式,通过社区运动场馆,把设备采集数据应用在居民的运动指导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总而言之,智能可穿戴的产品和产业,已经从朦胧中的探索期,迈入了高可用的下一个周期。

健康需求,人人有之,人人关心,对消费者购买的驱动力是最强的。既然如此,相比受众庞大的To C市场,为什么说智能可穿戴市场的再出发,反而会是To B市场率先启动呢?原因有三。

原因一:聚焦场景,比泛在更有价值

相比手机或专业医学检测仪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价值点,就在于便携、可移动。因此,不可能要求用户只在单一环境下使用,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快速变化的环境因素、广泛的人群差异,所带来的技术挑战是巨大的。

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是物理学参数,如肌电、光反射率等,而人体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这些参数所对应的生理学效用有哪些,还要不断探索。

而智能可穿戴设备,本质上是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干预,其价值由个体风险、干预强度、预期收益等决定。

比如,一个低风险的健康人,就会觉得用智能手表检测血糖是过度干预,给自己制造了不必要的焦虑。而高风险的糖尿病用户,又会觉得智能手表的干预不足,不如专业的血糖检测仪准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智能可穿戴设备对健康管理的价值,因人而异。

所以,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干预价值,就需要收敛场景、收敛人群、收敛需求。

相比多元复杂的ToC使用场景,ToB商用健康的场景更为聚焦,作业环境的可控度高,重复性动作有规律可循。因此,ToB健康管理的需求和数据,也是相对明确的,所以智能穿戴设备的干预效果,也会比较好。

以环卫工人为例,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户外工作容易出现热射病,重度中暑的概率大大增加,会带来生命危险。而以往主要靠人工管理,由环卫监察员巡逻检查,效率低,也很难及时发现环卫工人的健康风险。防范这类垂直场景的职业安全风险,智能可穿戴设备就可以针对性地采集数据。

比如杭州某地,就为一线环卫工人配发了智能手环,该区环卫工人的大龄人员比较多,这些手环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实时监测佩戴者的生理指标,如果有人心率异常情况持续出现超过警戒标准,会自动向后台发送警报,如果信号丢失,或在某个地方停留超过一定时间,可能出现安全风险,监管平台也会接到报警信号。如果环卫工人在作业中感到身体不适,还可以使用一键呼叫功能,拨打班组长的电话。

智能可穿戴市场增长强劲,除了个人消费,这个市场可能才最具潜力

类似的像伏案工作人员的肩颈过劳;高强度劳动者如互联网技术员的情绪压力或心血管异常;矿山作业者的尘肺、高温、井下失联等职业风险;户外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心脑血管问题等……

一旦发生对健康危害极大的问题,其实只需要较低的干预强度,比如通过便携的智能穿戴设备,识别单个特征的指标异常,提示长期的疾病风险,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就能提前预防和规避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总的来说,一些危重岗位和职业工作者,个体健康风险高,接受干预的意愿强,对新技术的包容度强,可穿戴干预成本低,健康回报大。

所以,聚焦在ToB特殊场景,专研针对性算法,可以更清晰有力地释放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产品价值。

原因二:健康干预,ToB比ToC更有力

最近流行一句话,年少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意思是,年轻健康的时候喜欢垃圾食品、糖分饮料等多巴胺带来的即时快乐,人到中年出现亚健康,才懂运动带来的内啡肽有多好。

从中不难看出,智能可穿戴设备想要在健康干预中,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其实是要跟用户的“懒惰本能”作斗争的。

所以,要提高智能穿戴产品的干预效果,ToB场景比ToC能发挥更强的作用。

一是数据方面。ToB对采集健康数据的接受度更高。

智能可穿戴设备需要对生理体征数据进行测量和感知,其中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ToC场景中,比如家庭健康服务,很多人都会担心健康设备过于激进而导致隐私泄露,多少会对新产品有一些抵触。

但在ToB场景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往往作为智能管理系统的终端,个人健康数据会托管在企业或行业的IT基础设施上,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数据保护规定,能够打消员工对佩戴智能穿戴的顾虑,对健康管理的依从度更高。

二是服务方面。ToB的持续监测更可靠。

掌握长期的健康趋势,需要持续监测。而智能可穿戴厂商,除了苹果、华为、谷歌等少数厂商,在数字健康方面有长达十年以上的投入,以及深入底层的医疗研发、基础设施、平台框架等布局,因此产品和服务较为稳定,其他在大量创业公司倒闭退出,或者硬件企业战略变化后,所推出的智能穿戴产品就不再更新、无法升级迭代。

围绕ToB场景下商用健康设备,作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需要在日常经营中持续发挥健康管理作用,因此也有专业开发人员来进行定制化开发和维护,在设备升级、功能完善、持续监测等方面,更有保障。

所以,更强的干预意愿、更好的干预效果,智能穿戴产品在ToB市场更有说服力。

原因三:商业成功,ToB是落地希望所在

医疗健康领域,其实是亚马逊、苹果、谷歌以及国内的BATH等科技巨头,都在切入的方向。但技术研发是一回事,能否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则是另外一回事。

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生命力,在于技术与商业落地的结合。

现在这个时间点,ToC市场的说服难度大,消费者购买决策偏向于理性和谨慎,除了垂直群体如登山、潜水、极限运动、老人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受众必须向外延申,ToB商用场景的健康管理,就是希望所在。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