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用“小直径”装下“3456芯”,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老牌光纤企业勇做数字基建“追光者”
用“小直径”装下“3456芯”,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老牌光纤企业勇做数字基建“追光者”
时间:2023-08-30 09:29:56 点击次数:

进入数字化时代,5G、云计算、大数据将“万物互联”从理想照进现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应用逐渐普及、工业物联网更新换代……每一天,海量的数据日夜传输、星夜飞驰,搭乘的“交通工具”就是光。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光通信产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

7月17日,江苏省光通信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召开,会上成立了江苏省光通信产业联盟。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当选省光通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这家为光“架桥铺路”的企业,一直致力于光通信前沿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贡献了“南京力量”。

用“小直径”装下“大芯数”

用“小直径”装下“3456芯”,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老牌光纤企业勇做数字基建“追光者”

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致力于光纤、光缆和FTTH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拥有代表世界领先科技的生产及检验设备,产品具备国际一流品质。公司现有总面积为13万平米的三个大型生产厂区,拥有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员、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电信、电力、光电、军事、政府、高速公路等系统干线、城域网和接入网。光纤年生产能力700万KMF,光缆年生产能力550万KMF,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之一。

在新基建中,光纤光缆是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国内通信用光缆常用最大芯数为432芯。随着数字经济的拉动、远程算力在全球数据中心的实践落地,高带宽、低时延的光缆正逐渐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光缆中光纤芯数将达到1000芯以上甚至更高。

“如果把光缆比作马路,光纤就是马路上的车道,信息数据就是车道上的车。”华信藤仓总经理李威介绍,当“车流量”越来越大,如何在不额外拓宽“马路”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车道”,以保证车流都可以快速通行?解决方案就是,用现有小直径管道,装下更大芯数的光纤,这也是公司目前的主要研发方向。

经过研发团队努力,华信藤仓开发的“紧凑型的低线径高密度光缆”项目成功获得突破。“我们致力于新型材料、新工艺开发,率先设计一种微型结构光纤带,光纤带收放自如、能‘曲’能伸,空间占比高;光缆内束管子单元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盘绕,应用便捷。”李威说,同时通过工艺创新,将管壁做到0.1毫米,不仅占用空间小,还方便了工人徒手轻松剥离束管,施工效率能提升15%以上。

近日,该公司“紧凑型的低线径高密度光缆”项目通过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组织的产品鉴定,芯数可达3456芯,总体技术水平被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该项目开发过程中,公司还新增了国内外发明专利18项,并主导及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同时,产品成功在欧美等地区的众多网络运营商得到了商业运用,实现了中国技术在国际市场有力布局。今年7月,江苏省光通信产业联盟成立,华信藤仓当选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以“含绿量”增加“含金量”

用“小直径”装下“3456芯”,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老牌光纤企业勇做数字基建“追光者”

在国家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下,华信藤仓将绿色生态的思路纳入光缆产品设计中。

“首先,需要在产品的设计中采用结构紧凑、光纤密度高、减少耗用的结构;其次,联合供应链合作伙伴开发出低碳排的材料;最后在生产工艺设计上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技术。”华信藤仓副总工程师殷鹏翔说,从研发到销售全流程推广循环绿色理念,降低环境资源的浪费。

比如,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氦气辅助,中国氦气资源十分稀缺,储量仅占全球储量的2%,对外依存度高达95%左右。华信藤仓在光纤光缆的生产过程中将氦气进行回收及循环再使用,降低了对国外气源商的材料依赖避免被“卡脖子”,采用全干式产品替代常规产品提高了中国产品的高端化占比等,近年来在业内成功“出圈”。

除了在产品研发上钻研绿色制造的工艺,华信藤仓还着力建设“绿”意盎然的“绿色工厂”。早在2018年华信藤仓就明确了绿色制造的目标并在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今年,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全省的“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省工信厅牵头下成立了光通信产业联盟,华信藤仓依据绿色环保的制造理念、优良的发展成效当选为首届副理事长单位,真正成为以“含绿量”增加“含金量”的典型案例。

以“智造”推动“制造”

用“小直径”装下“3456芯”,达国际先进水平!南京老牌光纤企业勇做数字基建“追光者”

100多公斤重、近2米高的光棒头,经过2000℃高温加热软化,再经抽丝机以每分钟3公里的速度抽取拉伸,透明的玻璃瞬间变成头发丝细的光纤……在南京经开区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眼前这根小小的玻璃丝,史无前例地拉近了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参与这一进程的华信藤仓,便是勇敢的“追光者”。

公司通过物联网、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原有厂区的设备及厂房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工艺和流程管控的智能化和自我优化;利用CRM、MES、ERP、WMS等系统,将产品的制造和物流实现柔性化和高效化;应用自主开发的光传感温场监控和双碳平台,实现了厂区内碳足迹跟踪和碳中和,推进整个工厂的绿色化进程。

华信藤仓科技管理部经理赵国提出,华信藤仓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对柔性化制造和动态交付能力需求高。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和车间,企业增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韧性,先后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及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但在仿真信息验证产品与工业设计等方面,数字化转型升级仍有改进空间。

除了发力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技术外,公司发展也离不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李威说。历年来,公司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陆续获得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江苏省工业信息安全防护3星级企业、苏商高质量发展500强、苏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案例企业等奖项,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设5G工厂。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华信藤仓视为公司扎根和发展壮大的福地。华信藤仓科技管理部丁万霞说:“在园区指导和服务下,我们总是各项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通过经开区科技人才局、经发局等部门的传、帮、带,我们也乐于将公司智能制造经验推广到区内其他企业,帮更多的企业能够以‘智造’赋能、让‘制造’提效。”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