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202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秋季联展上,伊品生物展出了全新一代生物基尼龙PA56——EYLON伊纶®。
据了解,这款材料是由伊品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发,通过开发赖氨酸生物法衍生转化与生物基尼龙聚合关键技术,打通了从赖氨酸到生物基戊二胺再到生物基尼龙56纤维的产品路线。利用生物基戊二胺替代石油基己二胺,通过先进生物技术将可循环再生的植物原料制成高品质生物基尼龙材料EYLON伊纶®。
目前,EYLON伊纶®产品包含有光、半光、全消光切片,覆盖长丝、短纤、毛条等应用领域。
1、PA56:不一样的纤维
PA66,1935年研制成功,其命名源自己二胺和己二酸所含的六个碳原子。由于PA66面世时间早及优势显著,率先实现工业化,因此在面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PA66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PA56是由生物基戊二胺和石油基己二酸聚合而成的聚己二酸戊二胺,因戊二胺相较PA66中的己二胺少一个碳原子而得名。PA56继承了聚酰胺类纤维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碳原子比例的不同,赋予生物基尼龙56独特的微观结构,拥有比PA66更为独特的优势。
2、生物基尼龙突破“卡脖子”
高分子化学产业的话语权、先进技术与高端产品,曾经都牢牢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花了数十年时间追赶,依然在许多领域被“卡脖子”。

生物基材料的发展却截然不同,我国虽然起步也稍显落后,但是得益于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以及原料成本、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等多重优势,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目前,国内已经初步构建了以聚乳酸、聚酰胺(尼龙)产业化,多种生物基材料快速发展的格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物基材料产能1100万吨(不含生物燃料),约占全球31%,产量700万吨,产值超过1500亿元。
生物基尼龙的表现尤为亮眼。在国家“双碳”背景下,国内一批龙头企业率先在生物基尼龙领域进行布局,在技术研究和产能规模上都取得了突破。
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投产的生物基尼龙项目包括:金发科技5000吨/年PA10T,伊品生物2万吨/年生物基尼龙盐项目,凯赛生物10万吨/年PA56生产线和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
曾经,合成尼龙66的关键单体己二腈长期被巴斯夫、英威达、奥升德等外企垄断,直到2022年,我国才拥有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己二腈生产装置。
生物基尼龙赛道的出现,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3、世界级产业链呼之欲出,弯道超车的新赛道
生物基尼龙产业方兴未艾,国内上游原料端的技术和产能突破,为下游新材料的创新研发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上游原料端,以凯赛生物为代表的国内供应商已掌握合成生物基尼龙56关键原料长链二元酸的制备工艺,尼龙56有望替代尼龙66,可绕开海外对中国企业己二腈原料的供应限制。
下游新材料端,2022年长塑实业开发出生物基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BiOPA®,成为全球少数具备这项技术的企业。该款功能性薄膜兼具低碳排和高性能的特点,通过TUV一星认证,生物基含量20%~40%,在日化产品、工业包装、电子包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我国是世界主要的甘蔗、玉米生产国之一,不难发现,从植物原料供应到生物基尼龙聚合技术再到生物基尼龙薄膜拉伸技术,中国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条具备世界竞争力的生物基尼龙产业链。
4、一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完整产业链在国内悄然形成
有专家表示,随着生物基尼龙产能规模持续释放,它的普及应用只是时间问题。可以断言,那些提前着手生物基尼龙产业布局与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与竞争中占得先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物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生物基材料的发展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品种类逐渐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正从科研开发走向全面产业化规模应用。
在新能源实现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后,以生物基尼龙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有望成为我国下一个弯道超车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