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作为国内调味品市场渗透率最高的细分品类,其市场竞争态势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尤其是随着落后产能清出,区域品牌逐步进入整合阶段,进一步加速酱油市场进入品牌化竞争的新阶段。
今年上半年,国内酱油市场堪称“动荡”,清库存、价格战……日渐成为终端日常。具体到企业层面,也开始上演“腰部企业加速‘攻城略地’,头部企业市场被蚕食,区域小品牌沦为‘炮灰’”的新戏码。
弯道超车的千和味业
杀出重围的伍超群,1996年才从四川眉山起家。
海天、李锦记等酱油巨头,均标榜百年历史,千禾则属于小字辈。
据天眼查,千禾味业的前身是四川恒泰,注册于1996年1月。
当年,伍超群放下国企铁饭碗,和哥哥伍学明共同创建恒泰。
千禾主打“0添加”,恒泰起初恰是家食品添加剂公司,从事焦糖色等业务。
早年两兄弟,也是海天的一个原料供应商。
伍超群很快发现,上游焦糖色产品利润微薄,下游酱油毛利高。
他决定,自己生产酱油。
2001年,他开始主导企业生产调味品,向中低端酱油发力,并将企业更名为“千禾”。公司从供应商摇身一变,成了海天的竞争对手。
国内调味品市场,海天、厨邦、加加、李锦记等品牌早已深入人心,突围实属不易。
伍超群找到了一个接地气的诉求:给家人吃不加味精的酱油。
2008年,千禾味业率先推出“0添加”产品,定位中高端,主打“健康有机”概念。
彼时,市面上酱油的主流价格5元/500ml左右,千禾味业大步杀进15元/500ml的价格带。
为开拓新市场,伍超群选择与经销商共担市场开发、产品推广、品牌建设费用,根据经销商实力差异,提供费用和人员方面的支持。
例如,在开拓华东市场时,他与华东最大经销商——上海荣进实业旗下汇鲜堂食品合作,为其承担KA系统产品入场费、品牌推广费、产品促销费等费用。
互利合作,千禾在华东销售额快速扩张,2013年只有244万元。如今,东部区域年销售已破5亿。
千禾的营收体量,2023年预计冲击30个亿,利润目标超5个亿。
2020年起,千禾股价连创新高,伍超群多次减持,套现金额总计约11亿元,其现在持股比为36.83%,按照200亿的市值,市价在74亿左右。
简单加总,其身家至少在85亿。
此轮定增,他掏5-8个亿现金,大概率用的就是减持的钱。
“一鲸落万物生”的假象
作为国内酱油市场的绝对龙头,海天味业的酱油品类连续收缩,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酱油品类分别实现营收138.61亿元和67.9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3%和9.28%。
和海天味业境地相似的还有“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上述两个财报季,加加食品的酱油品类分别实现营收8.71亿元和4.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和-7.49%。只不过,海天味业和加加食品各自下跌的原因并不相同。
而同样作为上市企业的中炬高新(美味鲜)和千禾味业同期的势头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其中,美味鲜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的酱油品类分别实现营收30.25亿元和1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1%和7.51%;千禾味业的酱油品类同期营收分别为15.13亿元和9.67亿元,增幅分别为28.01%和60.06%。
在非上市企业中,据李锦记年初合作伙伴大会上披露的数据,2022年的整体表现还是比较亮眼的。这也是它能够以38%的品牌价值增速荣登“2022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即便是今年上半年市场整体放缓,凭借李锦记的市场表现,应该也是趋于增长态势。
此外,山东欣和内部人士在接受矛石采访时透露,2022年,整个酱油品类的增速都比较缓慢,但欣和在新品带动下,依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而作为区域调味品的典型,山东巧媳妇董事长李洪涛向矛石透露:“今年上半年,巧媳妇的酱油增幅相对比较少,但仍然有10%左右。”
如此看来,整个酱油市场似乎随着“独角兽”海天味业的回落,造就了后续品牌的增长。但事实未必如此。
单从数据上看,海天味业跌去的市场显然不够其他企业瓜分的,那么其他企业的增长又从何而来呢?除了彼此厮杀之外,区域小品牌的市场被吞并已经无法避免。
毕竟,当我10块钱以内能够选到众多知名品牌的酱油时,多看区域小品牌一眼,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市场争夺战中的“两极分化”
经过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后,酱油市场整体表现开始回落。一方面,占据酱油消费量主导地位的餐饮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导致品类市场整体规模增速放缓;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复调品类,开始挤压酱油的消费场景。
但是,目前整个酱油品类依旧呈现增长态势。据国盛证券测算,酱油消费规模在1320亿元左右,人均年消费金额在93.4元。
酱油当前增速的放缓,主要是消费场景的变化所致。比如外出就餐的频次减少,虽然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都会带动酱油的增长,但是,家庭消费的用量显然不及餐饮消费。
尽管如此,酱油市场规模依旧在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价值提升带来的。比如中、高端酱油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比如加加食品在2022年,虽然酱油营收略有增长,但不仅营收增速没有跑赢营业成本的增速,毛利率也略有下滑。但在今年上半年,虽然加加食品的酱油营收下滑,但下滑幅度明显低于营业成本,从而带动毛利率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加加食品在财报中反复强调“后续将发展高毛利品类”的关键。
当然,这也是各大调味品共同追求的目标。
当所有调味品企业的产品都“站在同一起跑线”时,就总会有人忍不住“自降身价”,从而带动调味品品类升级的步伐。
比如,当区域品牌和头部品牌的同类型产品陈列在同一货架时,显然前者毫无优势可言。但如果都是知名品牌呢?
头部企业当前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维持当下的基本面和优势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去争夺更广阔的市场和渠道。
“狭路相逢勇者胜。”因此,从价格层面开始“动刀”就在所难免。于是在今年上半年就上演了“你9.9一升,那我就再送一瓶醋”的惨烈竞争。
如此一来,在整个酱油市场就会频频出现同一品牌的产品中,贵的贵“死”,便宜的便宜“死”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过程中,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中端的产品,开始“沦落”到低价区,并且,这种现象在下半年应该还会更加明显。
尾声
就在2022年,酱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期间,海天味业董秘曾在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面临成本压力,不过暂无提价计划。
“不提价”对于其他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或者现金流状况不如海天味业的同行来说,相当于一种变相的价格战。
而在同样面临成本压力的情况下,海天味业巨额的现金流,则为公司取得充分的应对时间。
总的来说,海天味业短期业绩承压未必不可挽回,只是海天味业或许也确实需要思考一下,如何防范类似的舆论风险,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北街街道虹山湖路42号虹山大酒店(百灵.希尔顿逸林酒店 )幢14层9号联系电话
15339537795电子邮箱
1690556182@qq.com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