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己二胺质量与国际知名外企公司存在质量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尼龙66应用于的工程塑料对己二胺质量要求还不高。
但是,尼龙66民用丝切片要求高,国产尼龙66民用丝切片质量均一性、稳定性不如知名外企,原料己二胺的质量影响是一个方面。
己二腈催化加氢制备己二胺过程中,残存于己二胺中的 1,2-二氨基环己烷、1-氨基甲基环戊烷、氨基己腈、碱、催化剂组分等杂质,将会影响得到高品质精己二胺,继而影响尼龙-66盐的稳定性,影响尼龙66切片的强度、韧性、硬度等,纺丝时会有断头出现和废丝率增加,可能还会影响到尼龙66纺丝的染色性能、着色均衡性。
国际知名公司的己二胺质量控制项目、检测控制指标、检测方法等都与国产己二胺的不一样。
1、中国己二腈生产企业达6家
截止到2023年8月30日,中国己二腈生产企业数达到了6家,产能有83.03万吨,生产工艺路线有四种:丁二烯氢氰化法、己二酸氨化法、己内酰胺氨化法、1,4-二氯丁烷氰化法,2022年集中投产的有英威达、天辰齐翔、华峰、扬农宁夏瑞泰科技四家公司。
过去多年,我国基本每月进口己二腈2万吨以上。进入2023年,随着几套己二腈生产装置的投产,今年1-6月己二腈进口量呈现锐减趋势。

据了解,河南神马艾迪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二烯直接氢氰化法20万吨/年(一期5万吨/年)己二腈装置预计今年年底投料试车。奥升德功能材料公司在连云港建设的20 万吨/年己二胺合成装置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投产。
己二腈投资热情不减,据统计,截止到8月30日,国内还有27家公司规划、布局、建设己二腈,产能合计436.7万吨。
2、从己二胺杂质控制指标看国内外差距
索尔维己二胺质量检测控制项目共计七项:
2-氨甲基环戊胺(AMCPA)、1,5-二氨基-2-甲基戊烷(DAMP)、二氨基环己烷(DCH)、纯度(Assay)、含水量(Water)、钙盐(Calcium)、铁盐(lron)
英威达己二胺质量检测控制标准项目共计七项:
Concentration(浓度)、TVB(总可挥发物)、DCH(二氨基环己烷)、AMC(2-氨基甲基环戊基胺)、MPMD( 2-甲基戊二胺)、PRI (可极谱还原杂质)、Color APHA(色度)
国内质量控制检测项目共有六项:
熔融外观、己二胺含量、色度、含水量、结晶点、极谱值、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
HG∕T 3937-2021 工业用1,6-己二胺行业质量标准
尽管外企对己二胺中的杂质项目检测监控项目不一样,检测指标、方法都不一样,但是也可以看出国内己二胺的质量标准,没有对己二胺中的2-氨甲基环戊胺(AMCPA)、1,5-二氨基-2-甲基戊烷(DAMP)、钙盐(Calcium)、铁盐(lron)、TVB(总可挥发物)、2-甲基戊二胺(MPMD)等杂质进行检测和控制。
即便是含水量,国内一等品≤0.20%,己二胺优等品≤0.05%,索尔维己二胺上限含水量0.15%,优等品是0.02%。
外企共同检测的己二胺中的杂质二氨基环己烷,国内质量检测项目是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对此,有业内人士解释,己二腈加氢反应时,生成的二氨基环己烷,绝大部分是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本身含量就是ppm级,甚至更低级别的,但是检测报告出的时候,是正式和反式加起来一块儿算的。
己二胺中的杂质种类很多,去除、监控检测哪种,先进外企公司又都有不同,国内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己二胺杂质指标的上限决定可以用于哪些领域,下限指标决定着能用于哪些领域。
对标就是对比标杆找差距,对照标准查不足,国内己二胺生产企业,要对标国际先进公司的质量监控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上下限指标,寻找差距。
3、国内己二腈格局!
我国己二腈供给仍以进口为主,四大厂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近几年我国加大释放国内尼龙66产能,推动汽车、电子电气等领域积极发展,在2020年起逐渐研发己二腈生产技术,华峰集团开创己二腈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但原料己二胺生产工艺主要采用己二腈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生产技术壁垒较高,供给掌握在少数外资企业手中。尽管2021年国内己二腈产能为10万吨,技术已实现突破,但产能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纵观我国尼龙66产业分布情况,我国尼龙66的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多在浙江省,其中上海英威达和神马股份的尼龙66产能居于榜首,均为19万吨/年,其次是华峰集团8万吨/年。
据市场消息显示,国外的巴斯夫仍在不断扩大欧洲己二胺、尼龙66产能,已成功设置“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的完整产业链格局,国内的华峰化学也依托华峰集团己二腈技术推动生产。
今后,国产己二腈扩大横向市场,出口去争夺海外市场,其实,也是技术能力与品质水平竞争的价格战,也是性价比的竞争。
己二腈国产化已经崭露头角,对于国内己二腈生产企业来讲,坚守品质,坚守更高标准,从生产工艺优化、杂质提纯等环节持续创新,剩下的交给时间。
国内生产技术问题虽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但多巨头大力加码入场,可见“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这条产业链仍有很大的上涨发展空间,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