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科宇航完成8OL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振动试验
近日,中科宇航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力箭二号”使用的80L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完成了验收级和鉴定级振动试验。验证了气瓶在35MPa工作状态时的力学环境适应性及气瓶密封结构的可靠性,为后续管路振动试验、气瓶充放气试验等液体火箭验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科宇航选用了抗拉强度更高的T800碳纤维代替了T700碳纤维,使得在相同强度下碳纤维气瓶的缠绕层数更少,重量更轻,相较于传统方案,单个气瓶减重约5.6kg,全箭运载能力提升78kg。气瓶密封结构用双道台阶密封代替线密封,密封效果满足要求。为了验证气瓶的长期密封性能,还对其进行了3天的35MPa高压密封试验,漏率<0泡/5分钟。振动试验后气瓶完好,各连接部位均无松动变形。此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气瓶及其密封结构的研制工作基本完成。
2.RWC公司为EOI Space公司交付复合材料密集型太空望远镜
Rock West composites (RWC)宣布,已向其客户EOl Space公司成功交付了一个复合材料密集型太空望远镜结构,用于其目前正在开发的极低地球轨道(LEO)星座。该望远镜结构具有三个独立镜子的安装座,以及成像模块的无应力支撑和航天器总线结构的解耦安装座。该望远镜结构由高模量单向碳纤维增强氰酸酯预浸料、铝蜂窝芯和金属嵌件构成,以满足EOl Space光学有效载荷需求。RWC公司为此结构提供了全新的工程设计,包括静态、准静态、模态、声学、热等分析,以满足太空望远镜的发射、轨道和操作条件的要求。除此以外,RWC公司利用复合材料—体化成型的优点减少了首次交付的零件数星,并且在未来的迭代中还将针对重量和生产效率进行优化。
3.广泛采用复合材料结构的E20 eVTOL取得特许飞行证
时的科技10月11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电动飞机E20 eVTOL已正式获得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特许飞行证,即将开始飞行试验。据了解E20飞机机体广泛应用了复合材料结构,时的科技为了保证其机体结构的可靠性,采取了积木式实验方式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验证,获取了基本的材料数据及许用值,并通过全尺寸试验验证了其设计强度。除此以外E20采用国内首创的五叶大尺寸可变距旋翼系统,旋翼叶片采用了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通过静、动平衡试验,固有频率试验,强度试验,耐久试验等试验验证了E20旋翼结构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自此E20 eVTOL原型机已完成所有首飞前准备工作,即将开启飞行试验的新阶段。
4.赢创推出全球首款用于3D打印医用纤维增强PEEK长丝
10月11日,赢创公司发布了一款用于3D打印医疗植入物的碳纤增强型聚醚醚酮(PEEK)长丝,成为全球首家推出此类产品的公司。本次推出的新产品分别是碳纤含量12%的VESTAKEEPRiC46123DF和碳纤含量20%的VESTAKEEPR iC4620 3DF,这两款长丝直径为1.75mm,可以直接在FFF/FDM 3D打印设备上使用,用户可以根据植入物所需的力学性能选择使用。碳纤的高强度和PEEK出色的韧性赋予了这两款产品优异的力学性能。此外碳纤增强型PEEK长丝的碳纤排布可以在3D打印过程中进行控制。这两款产品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适用于金属过敏患者,并且在X射线下不会产生伪影。
5.复合材料代替合金应用于小型商业卫星
近日,美国Patz材料技术公司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光学单体外壳,具有重星轻,近零热膨胀等特性,同时适用于商业航天领域的规模化生产。
新型光学单体外壳所使用的材料为混合了碳纤维增强碳纳米管(CNT)的短切碳纤维预浸料,CNT的加入很好的提高了基体树脂的力学性能,同时有效提高了碳纤维和树脂之间的载荷传递能力。由该材料制成的外壳除了满足所有合金外壳的性能要求同时,其重量也减轻80%,具有适应未来商业航天业需求的潜力。
6.时代新材发布新型汽车复合材料控制臂
10月18日时代新材举行了“碳”索未来双碳主题活动,发布了新型汽车复合材料控制臂。作为汽车悬架系统中的主要承载件,控制臂可以将车轮上的载荷传递给车身,并保证汽车可以稳定的行驶。本次时代新材发布的复合材料控制臂采用连续增强纤维作为骨架主承载结构,通过短纤增强塑料进行刚度补偿,采用注塑—步成型的方法,较传统产品减重46%,极限强度提高50%。通过本次发布会,展现了时代新材在汽车轻量化领域已具备从原材料、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板材到混杂结构的全产业链能力,研发的轻量化产品在国内外主机厂实现谱系化应用。
7.亨斯迈与福伊特开发用于Ⅳ型储氢罐的碳纤维预浸丝
为了更好的应对欧洲卡车制造商对于复合材料储氢罐的严格标准,日前,亨斯迈宣布已与福伊特公司共同开发出新—代碳纤维预浸丝,用于生产储存压力高达700巴的高性能IⅣ型储氢罐。基于此,亨斯迈为碳纤维预浸丝提供了新型环氧树脂配方,其常温储存时间更久,并且更加适应缠绕成型工艺,其浸渍速度和缠绕速度更快,可以进一步的提高Ⅳ型储氢罐的生产效率。未来亨斯迈将专注于优化环氧树脂体系配方的热机械性食和工艺流程,福伊特则致力于ⅣV型储氢罐的设计、认证和自动化生产工艺。
8.科罗拉多大学研发出适用于3D打印的新型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最近,科罗拉多大学研究者从两段式光固化树脂出发,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了高强度、可修复、可重塑和可回收的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者发现,两段式光固化树脂可以显著提高基体与碳纤维之间的粘结强度,从而提高了3D打印的样品的力学性能。研究者将被损坏的样品以及缺陷样品重新加热后,样品的极限强度可以恢复到原始样品的82%以上,该试验展现出了两段式光固化树脂的可修复和可重塑性能。除此以外,两段式光固化树脂可以轻易的被分解为低聚物,从而可以实现碳纤维的回收利用。
9.兰州化物所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取得研究进展
自润滑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是自润滑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承载、耐磨损、免维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近年来,兰州化物所围绕自润涓纤维织物复合材料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开展多项研究工作,并于近日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者发现,在添加了层状硅酸盐基功能材料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树脂基体发生降解和剥落时,层状硅酸盐片层会在摩擦剪切作用下发生片层滑移,从而可以诱发摩擦化学反应,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该研究成果扩大了纤维织物自润滑复合材料在工程方面的应用潜力。
10.中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蚕仿制高强度、高韧性蛛丝纤维
目前的商业合成纤维中,韧性和抗拉强度是互相排斥的。如尼龙和凯夫拉纤维,尼龙具有更高的韧性但凯夫拉纤维则表现出优异的抗拉强度。而蛛丝虽然兼具了两者的优点,但却迟迟无法商业化。东华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表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一项通过转基因蚕生产蛛丝纤维的技术。研究成果显示,这些由转基因蚕生产出的蛛丝蛋白纤维其抗拉强度高达1299MPa,而韧性则达到了319MI/m3,其韧性比凯夫拉纤维高6倍。该成果展现了通过转基因蚕生产的蛛丝纤维在实现低成本和大规模商业化中的潜力。
11.全球首个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完成交付
10月28日,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与中林绿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林绿碳)联合研发建造的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集林一号”,顺利完成下水、拖航和海上安装作业,并在烟台高新区中集集光海上光伏实证检测基地海域进行实证测试,标志着中集海上光伏探索绿色平价进程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由双方研发团队共同打造的“集林一号”光伏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平台在全球首次采用联合研发的新型竹基海工材料作为主材,开启了新材料在浮式光伏平台领域的试验应用。
据了解,该新型材料是一种以竹子为基材、采用多种新工艺制成的新型生物基材料,与传统钢结构相比,具有重量更轻、成本更低、耐海水腐蚀、使用寿命更长、绿色环保等优势。在相关实证测试完成后,未来规模化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将助力推动海上光伏平价开发进程。
12.碳/碳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快舟系列”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
博云新材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是国内火箭发动机用碳/碳复合材料的重要研制、生产基地,为多家航天企业提供炭/炭喉衬产品配套。在商用航天领域,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所研发的碳/碳喉衬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快舟系列” 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上。
13.中科创星投资企业「华渔新材料」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10月,碳纤维复合材料公司「华渔新材料」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硅港资本、七匹狼旗下七晟基金联合投资。本轮融资将继续用于碳纤维传动轴产能扩张、碳纤维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流动资金的补充。
「华渔新材料」成是一家新材料科技创新产品供应商,目前聚焦于碳纤维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核心产品包括碳纤维传动轴、碳纤维电驱转子主轴&护套等,已经实现碳纤维传动轴和电驱转子护套定点和量产的厂商。
公司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北街街道虹山湖路42号虹山大酒店(百灵.希尔顿逸林酒店 )幢14层9号联系电话
15339537795电子邮箱
1690556182@qq.com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