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和光伏行业蓬勃发展,不少化企纷纷“跨界入局”以求分一杯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也在被逐步削弱,加之企业对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跨界”发展已是屡见不鲜。
在跨界过程中,各业务之间相关性越低,为了保持市场竞争能力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化企入局新能源和光伏尚且有一定关联度,但也有一些企业的跨界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真正做到了“不务正业”。
疯狂!化工巨头开始“不务正业”!
1、科慕
近日,全球钛白粉龙头企业科慕宣布,其与BWT FUMATECH的合资公司THE Mobility F.C. Membranes CompanyGmbH – A BWT Chemours Company 已获得欧盟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必要批准,开始投入运营。这家专注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膜制造的合作公司,为移动市场制造燃料电池和加湿器膜。这也意味着,科慕正式将目光投向了氢能市场。

化工龙头科慕的转型跨界,也揭开了化工产业跨界发展的神秘面纱。据了解,近几年不少涂料、化工企业均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本领域的延伸之外,也向光伏、新能源等“万亿赛道”进军。
2、巴斯夫
巴斯夫:收购、合作,跨入风电领域。收购Vattenfall HollandseKust Zuid(HKZ)风电场49.5%的股份,收购价格为3亿欧元。与莱茵集团(RWE)达成合作,双方将合作新建一座总装机输出达到2吉瓦的近海风电场,为巴斯夫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化学品生产基地提供绿色电力,并助力实现零碳制氢。
另外,巴斯夫创投宣布将参与投资生猪养殖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睿畜科技;与日本自动驾驶机器人公司ZMP和无线电源与充电系统开发商B&Plus共同开发了自动无线充电器MobiPOWER。
3、赢创
赢创智慧养猪企业睿畜科技披露完成了A+轮融资,德国化工巨头赢创是投资方之一;在欧洲,赢创曾参与三家智能养鸡初创企业的投资以及并购;赢创工业集团推出旗下首款3D打印软件。
4、五粮液
2023年10月19日,千亿白酒巨头五粮液间接全资持股孙公司四川省宜宾江安普拉斯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欣,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新材料技术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塑料制品制造、橡胶制品制造等。
5、萃华金银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1月13日,主营黄金珠宝饰品的老字号珠宝品牌沈阳萃华金银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人民币6.12亿元收购四川思特瑞锂业有限公司51.00%的股权。
6、思特瑞锂业
思特瑞锂业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从事锂盐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氢氧化锂(含无水氢氧化锂)、碳酸锂、磷酸二氢锂等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钴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所必需的关键材料。

7、日本出光兴产
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Idemitsu Kosan)成立于1940年3月30日,以销售润滑油产品起家,目前已经是日本第二大石油公司,也是全球主要OLED材料供应厂家之一。2021年2月16日,日本出光兴产公司宣布,将涉足超小型电动汽车(EV)的开发,从而成为日本首个涉足这一市场的非汽车制造企业。
出光兴产计划于2021年10月发布,2022年内在全国的加油站销售,还将探讨共享汽车。此举着眼于去碳化社会的进展使得汽油销售减少,将使EV成为新的收益来源。
8、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是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
2021年1月,中石化推出了由50人专研团队,经过700多次研发、外部调研试吃的“易姐姐”螺蛳粉,每包价格为11元,较市面上畅销的某些品牌螺蛳粉更便宜。
实际上在卖螺蛳粉之前,中石化就曾入局食品领域,卖过咖啡和菜,其易捷零售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
9、中国石油
步中国石化的后尘,2021年4月6日,中石油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推出螺蛳粉产品,在其天猫中石油昆仑好客官方旗舰店售卖。小编在中石油昆仑好客天猫官方旗舰店发现,目前该店铺售卖的食品包括螺蛳粉、白酒、抽纸、零食等。
此外,早在2020年初,中石油就曾跨界入局饮料行业,推出了“好客之力”功能饮料。
10、英力士
英力士(INEOS)是一家来自瑞典的石化企业,于2017年成立了汽车事业部。
2020年12月8日,英力士汽车(INEOS Automotive)确认,从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收购汉姆巴赫(Hambach)生产基地,并宣布汉姆巴赫工厂将于2021年下半年生产四轮驱动越野Grenadier,计划在2022年初上市销售。
11、勇敢者的游戏
跨界正重新定义着行业规则,产业边界也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日渐模糊。
以前常说“隔行如隔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现在大家似乎更加信奉“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在专一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不再对其他行业置若罔闻,甚至为保持市场竞争力还需要“合纵连横”寻求多元化契机。
一些企业因跨出一步,“起死回生”成为新领域巨头;还有一些企业“无心插柳柳成荫”,将“副业”玩的风生水起。
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里面针对企业跨界有这样一段表述:
“企业有效跨界的本质其实是守正出新,这里的'正',可以是传统老字号历经岁月沉淀的精湛技艺,也可以是新兴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中摸索出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只有企业将保有的核心竞争力与全新的市场需求有效嫁接起来,才能在跨界竞争中赢得主动。”
上市公司因原有主业发展不理想,而选择新的赛道拓宽发展“护城河”无可厚非。但对于没有主业积累的上市公司而言,用较大的资金或资源进行跨界投资,需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跟风。
无论是新能源、风电、光伏,还是养猪、养鸡、软件,都是涂料、化工企业经过主营业务分析和市场分析调研之后做出的选择,想必也是为了拓展领域,在新的赛道进入“淘金热”的行列。但眼下的热点未必是未来的蓝海,当大家蜂拥而至之时,或许一时看不出问题,但几年之后新项目投产,带来的将是严重过剩的产能,以及供需错配的行情,当下的趋之若鹜可能就会是未来一地鸡毛的前兆。
跨界的背后,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