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大电力核心上市公司业绩均实现同比好转,但仍有两家未实现扭亏。
4月14日晚,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国电电力(600795.SH)披露,2022年实现营收1926.81亿元,同比增14.4%;归母净利润27.4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至此,五大发电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均发布了2022年财报,三家实现扭亏。
清洁能源装机增长,也为发电企业的利润作出较大贡献。实现净利最多的两家公司,清洁装机占比也排名前两位。

“五大电”极端业绩分化瞬间显现
2022年,“五大电”旗下主体发电上市公司营收皆有增长,但座次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华能国际以2467.25亿营收依旧领衔。
然而,按归母净利润比较,2022年,“五大电”极端业绩分化瞬间显现。
2022年,中国电力归母净利润为26.48亿元,2021年为-2.5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国电电力归母净利润为27.47亿元,2021年为-17.3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华电国际归母净利润为1亿元,2021年为-49.8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大唐发电归母净利润为-4.1亿元,2021年为-90.98亿元,同比增长95.49%;华能国际归母净利润为-73.87亿元,2021年为-100亿元,亏损额度有所减少。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力、国电电力、华电国际2022年均已实现扭亏为盈,大唐发电已从2021年的亏损90多亿,收窄为亏损4亿,接近盈亏平衡,而华能国际亏损幅度依然较大。
2022年,煤炭价格依旧处于高位,全年北方港5500大卡动力煤市场均价为1296元/吨,同比上涨24.2%。体现在业绩层面上,“五大电”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越高的企业,越能够受益于这样的市场环境,从而造成业绩极端分化。
比如,净利润增速最高的中国电力就表示,公司年内出售了部分煤电业务股权,同时大力推动清洁能源装机,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约65%,同比大幅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和光伏新能源贡献归母净利润超过21亿元,占比将近80%,可谓拥“新”为王。
国电电力虽未明确利润增长来自清洁能源装机,但发现,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板块为国电电力贡献了22.86亿元净利润,占比超80%。而2022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还在50%左右,也就是说,国电电力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也靠新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国电电力是“五大电”中煤电依然盈利的企业,贡献了7.35亿元净利润。与之相对,大唐发电的燃煤发电板块亏损达60.5亿元,华能国际的燃煤发电板块亏损则高达173.25亿元。就此而言,国电电力的煤电装机占比高达72.7%,却并没有成为业绩短板,这成为公司2022年业绩大翻盘的重要支撑因素。
国电电力煤机发电能够挣钱,一方面受益于售电均价上涨,另一方面或与其“煤电联营”有关。2022年,公司入炉标煤单价978.78元/吨,同比增长78.36元/吨,涨幅达8.7%,但此番涨幅较2021年是收窄了39.2%。与之相比,华能国际财报中披露旗下数家电厂2022年入炉标煤单价为1200元/吨左右,国电电力燃煤成本优势由此可见。
高比例的清洁能源,有利于分散经济风险
比较来看,净利润大增的两家上市公司,清洁能源占比均高于其他三家。
国电电力火电控股装机容量减少556.46万千瓦,主要由于公司转让宁夏区域所属火电资产,减少控股装机664万千瓦,上海庙公司投产200万千瓦火电机组;新能源控股装机增加315.29万千瓦,其中风电增加38.8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增加276.42万千瓦。
下一步,国电电力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落实基地项目,突破海上风电,稳妥布局分布式项目,统筹推进水电项目,大力推进海外项目。2023年计划获取新能源资源超过1400万千瓦,核准1200万千瓦,开工960万千瓦,投产800万千瓦。

中国电力称,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光伏发电产生的收入和经营利润大幅上升,以及收购新能源公司及部分出售煤电企业股权而产生的收益。
一方面,2022年,中国电力收购国家电投的23家清洁能源公司,这些公司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155.4MW,大幅提高了中国电力的清洁能源占比。需要强调的是,这23家公司在2022年贡献净利润超7000万元。
另一方面,中国电力也在积极寻求煤电联营。2022年,中国电力向中煤集团出售两家煤电附属公司控股权,合共减少煤电合并装机容量4760MW。
高比例的清洁能源,让中国电力不会依赖于煤价的波动且有利于分散经济风险。
大势所趋。华能国际2023年资本支出计划显示,公司预计在风电与太阳能发电业务上的投入分别达到118.36与140.00亿元,远超计划对火电投入的53.90亿元。
华电国际将加快调整电源结构,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发展满足各方面条件的高效煤电,继续加强抽蓄项目资源拓展,积极推进流域水电电站开发。
大唐发电则紧密围绕打好打赢新能源提速增效和煤电提质效、新产业开发拓展攻坚战,统筹好增量、存量、减量,巩固好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成果,积极走好“差异化”的创新发展之路,确保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历至暗时刻后,为了减少对煤炭价格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各家上市公司正在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