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三桶油以技术创新助力减碳:低碳转型下,2022年业绩如何?
三桶油以技术创新助力减碳:低碳转型下,2022年业绩如何?
时间:2023-05-10 11:05:10 点击次数:

在碳达峰、碳中和转型目标下,拥有大量化石燃料资产的石油化工巨头如何转型,是一个全球瞩目的话题。如何在开展主业的同时发展新能源,成为摆在石油化工巨头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中国的“三桶油”来说,其实早已开始了大规模进军新能源的征程。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最近又加快了旧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

为了助力油气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油气行业增智扩绿,探索形成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能源和低碳负碳产业发展,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用能替代,形成油气上游领域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能源生产供应结构转型升级。

这项重磅政策为石油化工巨头发展新能源指明了具体方向,也提供了多项有力保障措施,解决了油气企业开发新能源的后顾之忧,带来了诸多实质性利好。

在国家“双碳目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驱动下,作为我国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正在逐步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三桶油”在新能源业务拓展上各具特色,且侧重点各不相同。

“三桶油”发力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常被统称作“三桶油”,在中国能源产业版图中作用举足轻重。“三桶油”也是进入全球500强榜单的超大型企业,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近年来稳居全球500强前十位,一举一动备受海内外关注。

近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能源工作“划重点”,强调在能源保供稳价的同时,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能源供应“国家队”,“三桶油”将如何向“绿”转?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三桶油以技术创新助力减碳:低碳转型下,2022年业绩如何?

“海油观澜号”准备起航。中国海油供图

布局新能源,拓展氢能、风电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引导传统能源有序转型。“三桶油”也在新能源领域稳步推进。

作为一种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备受青睐。

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中国石化正积极布局氢产业链发展。今年2月,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此外,中国石化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工程氢工厂主体也已建成,预计年内投产。“我们还在推动绿氢技术攻关,比如在制氢环节实现了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突破,首套自主研发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投产。”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说。

“基于‘替碳、减碳、用碳、埋碳’思路,我们提出发展‘碳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天然气+’清洁能源,积极打造‘氢能+’零碳燃料产业链,推动油气资源和风光热电氢新能源融合发展。”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说。

绿氢生产项目落成,输氢管道也在加速建设。4月10日,中国石化对外宣布:国内首条“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被纳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该管道建成后,能把在内蒙古乃至中国西部、由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制成的绿色氢气,运送至东部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区域,以缓解国内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

再将目光放至海域。如今,海上风电正成为能源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公司正稳妥有序推进海上风电业务,择优发展陆上风光。“国内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已抵达海南文昌海域作业区,这是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离岸距离超100公里的‘双百’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也意味着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了深远海。”该负责人说,“海油观澜号”项目有望于今年投产,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中国海油将积极发展新能源,每年资本开支的5%至10%将用于海上风电,以保持与全球同步的能源转型的步伐。”中国海油首席财务官谢尉志日前公开表示。

技术创新助力减碳

技术创新是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此次指导意见提出,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增强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

实力雄厚的“三桶油”,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一批高科技能源项目加速落地。

看陆上——去年8月,国内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标志着中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成熟商业化运营。

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介绍,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项目将为国内大规模开展CCUS项目建设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数据,进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负责人说。

看深海——在海南岛东海领域,一座明黄色的“钢铁城堡”镶嵌其中——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4月10日,中国海油宣布“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具备在台风期间保持连续安全稳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首个拥有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作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油从浅海走向深海,已经建成多个深海油气开发项目。公司不断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说。

借由数字化技术,来自深海的油气资源也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建成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无人平台——恩平10-2平台,投产后将具备远程遥控测井、压井和恢复生产的能力。

“今年中国海油计划投产9个新项目,包括中国海域的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陆丰12-3油田开发项目以及海外的巴西Mero2项目、圭亚那Payara项目等。”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实施‘油气增储上产、科技自主创新、绿色低碳转型’三大工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桶油以技术创新助力减碳:低碳转型下,2022年业绩如何?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三桶油”绿色低碳转型,对能源保供有何影响?

采访中,3家企业均表示,保供稳价是基础,正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确保能源安全。有关专家分析,技术创新本身既有利于新能源发展,也有利于传统能源增效。

3月26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智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原油产量数据不断上升,触达25亿吨时,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和欢呼声——截至当日,中国陆上最大油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

油、气,好似经济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加速泵”。2022年,中国围绕老油田硬稳产、新油田快突破、海域快上产,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原油产量达2.04亿吨——这是时隔6年,中国原油年产量重回2亿吨。在天然气领域,通过加大新气田勘探开发力度、坐稳常规天然气主体地位、推动非常规气快速上产,去年天然气产量约2200亿立方米,年增产量连续6年超百亿立方米。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争在陆地深层、深水、页岩油气勘探开发、CCUS促进原油绿色低碳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满足我国油气核心需求、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要求,强化国内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高质量完成油气储量和产量目标。”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效勘探,围绕海相碳酸盐岩、岩性地层、火山岩、冲断构造带、新区新领域、页岩油气等6大领域,强化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努力寻找大发现、大突破;另一方面,组织好塔里木富满等4个亿吨级石油规模储量区、四川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等5个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规模储量区集中勘探。

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集团将着眼高质量能源供给,全力推进增储上产攻坚工程,完成好全年增储上产及能源保供任务。聚焦深水、深层、岩性、潜山等重点领域,确保公司储量替代率保持在130%以上、储采比保持在10以上;锚定国内油气增产目标,推进“14+2”油气开发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全年新建产能预计800万吨以上。同时,持续优化油气资源引进渠道,全年预计引进LNG近3000万吨,实现原油贸易近1.1亿吨,多措并举加大国内油气供应力度,确保能源安全。

低碳转型下,业绩如何?

“三桶油”2022年业绩

3月2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22年公司油气两大产业链高效平稳运营,油气业务再创佳绩,炼化转型全面提速,新能源新材料业务加速发展。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493.8亿元,同比增长62.1%;自由现金流1,504.2亿元,同比增长88.4%。公司财务状况健康良好,收入、利润、自由现金流等经营业绩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3月26日,中国石化发布2022年度业绩报告。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中国石化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全力拓市场稳运行、抓创新谋发展、强管理促改革、防风险守底线,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32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661.53亿元,每股基本收益为人民币0.547元。

3月29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布了2022年年度业绩。

2022年,公司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形势和国际环境,全力推动增储上产、科技创新和低碳转型,深入推进降本提质增效行动,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去年,公司成功于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近十年来中国能源行业规模最大的A股IPO,将公司带入更具活力的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拓宽未来发展空间,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年内,公司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全年共获得18个新发现,成功评价28个含油气构造,在新区、新领域、新类型勘探方面获得新突破,进一步开拓了增储上产接替区。公司净证实储量提升至62.4亿桶油当量,储量替代率达182%,储量寿命稳定在10年,为公司未来发展夯实资源基础。

2022年,公司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利用科技成果赋能油气资源开发,深入推进数智化转型。恩平15-1油田群投用中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无人平台,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成投用,海上超稠油热采开发、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自主研发应用、陆上深煤层气井压裂、海上页岩油钻探等皆取得重要突破,科研服务生产精准有力。

同时,公司坚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油气田绿色生产,渤中-垦利油田群岸电应用工程全面投用,渤海油田首次实现“绿电入海”,中国海上首个碳封存示范项目建成。公司亦稳步推进海上风电业务发展,海南CZ7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获得核准,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主体工程完工,新能源业务布局实施有序。

公司保持了健康的现金状况,自由现金流充裕,达人民币1108亿元。为更好地分享公司发展成果,并积极兑现对股东的承诺,董事会已建议派发每股0.75港元的末期股息(含税)。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