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突进之后,两大缺点暴露,如何破局?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突进之后,两大缺点暴露,如何破局?
时间:2023-05-19 11:27:07 点击次数:

SMM数据显示,受需求带动,锂电池企业扩产的版图全面铺开,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已超过2,000GWh,并有望在未来4年内保持33%的年复合增速,在2026年实现超6,300GWh的锂离子电池产能。其中,在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能格局高度集中,中国占据全球80%的产能份额。

从分布情况来看,亚洲锂电池产能在2022年占绝对主导地位,实现84%的产能占比,并有望在未来4年内继续维持主导地位。

亚洲方面,中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且未来扩产布局仍将以中国为核心,占比有望从2022年的95%进一步提升至97%。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近日表示,中国已建立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完善产业链,锂电池总体出货量在全球占比约6成。在乐观情况下,2023年中国锂电池的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2025年全球锂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将超2TWh。

EVTank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虽然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4.6GWh,但是出货量却高达465.5GWh,远高于装机量。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2022年全行业的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新高,使得2023年行业去库存的压力大增。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突进之后,两大缺点暴露,如何破局?

近期,上游锂盐已有止跌升温迹象。多位业内人士预测,电池环节库存出清有望在二季度末基本完结,排产和补货回暖。

财信证券分析,产业链去库存基本结束,新能源汽车销售传统旺季备货周期即将开启。从2022年12月开始,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开始主动去库存,叠加2023年开始国补完全退出导致新能车需求增速显著放缓,产业链各环节在一季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工率快速下跌的情况。

根据近期的调研情况来看,产业链部分企业已于4月份开始进行了较为轻微的加库存行为,财信证券认为,产业链此轮的去库存周期基本已经结束。随着燃油车大幅降价促销等短期因素的影响逐渐消退,再加上电池技术的推陈出新和成本下降,二季度需求端将会出现明显的复苏,产业链也将由去库存逐步转向加库存周期。对于大部分环节来说,一季度业绩低点已过,各环节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配置价值在二季度开始逐步显现出来。

中国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优势

国产电动车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还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产业的逆袭,美日德等传统强国面临着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而这一切也要跟国产动力电池行业的崛起有关。

中国企业在汽车电池领域的优势有多强?国外公司能不能追上,或者多久才能追上来?这个问题是很多日本、欧美公司都关注的,美国纽约时报最新文章表示,电动车电池将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决定性的竞争之一。

在这个领域,不论是矿物开采还是工程师资源,亦或者是大型工厂,中国公司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需要数十年才能赶上。

以电动车必需的各种稀有矿物为例,中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投资已经获得了稳定且廉价的供应,占据着钴矿开采量的41%,以及绝大多数锂开采量。

文章中还提到了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不足,从矿物开采到工人培训再到设备调试等等,都需要数年时间,而中国公司在低成本生产电池方面优势巨大,宁德时代、比亚迪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第一、第二。

文章最后指出,其他国家不可能在电池供应链实现自给自足了,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形式,都要跟中国企业展开某种合作,否则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电动车领域获得成功。

中国电池产业缺点暴露

中国电池全球老大的地位稳了吗?

其实还有最后一个隐患那就是:电池标准化。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锂电池的主导者,不管是技术、市场还是供应链,都有绝对的掌控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弱点,其中电池标准化和产能过剩就是最大的隐患。

据统计,2020年时,国内市场已经装机的动力电池中,仅仅单电芯的规格有300多种,单体型号的电池也超过270多个。

以宁王为例,他们一家动力电池型号规格就有五六十种。除此之外,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企业生产的电池也有五花八门的型号,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极度的混乱,不仅是行业混乱,就连企业内部也很混乱。

这些尺寸不一的电池会给整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危机。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突进之后,两大缺点暴露,如何破局?

首先就是产能利用率低。

每个规格的电池都需要单独的生产线,规格越多需要的生产线就越多。

中国电池厂家为了抢占市场,市场上需求稍微大点的电池规格,电池厂家都会为它单独建立一条生产线,但是有些规格的电池又无法满足所有电池厂家,接不到订单的企业只能空置生产线,导致产能利用率降低。

根据统计,我国电池生产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即便是头部的宁王,他们的产能利用率也只有81.25%。

换句话说,中国锂电池看着产能这么大,但是其中将近一半都被浪费掉了,作为对比,韩国的LG、日本松下等产能利用率,可以达到95%以上。

这还没完,因为生产线需求大,中国电池企业为了市占率,就疯狂的四处圈地建电池厂,导致中国整体电池产能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未来全球的需求。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的数据,2025年时,中国电池产能规划将超过3KGW,但是全球电池市场需求却仅为1.2KGW瓦,产能过剩已经达到惊人的60%左右。

一边是利用率超低,一边是产能过剩,说白了就是我们锂电池企业其实还是各自为战,缺乏行业的标准的约束。

这种混乱在轮胎、光伏、造船业等领域都出现过,最终企业为了生存,都会主动降价抢市场,进而引发价格大战,白白便宜了国外企业,沦为其他国家的高级打工仔。

但这还不是最悲观的。其他国家还可以利用中国标准化漏洞,将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瞬间给拉低下来。

举个例子: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早在2012年,就针对动力电池尺寸大小,推出了VDA电芯尺寸标准,被很多企业拿来做参考标准,比较有名的像VDA355\VDA390模组等等,被宝马、大众等车企用在了自家旗下的纯电车上。

经过多年发展,VDA标准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我国的工信部在2017年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其实也参考了这个标准。

在这之后,德国也尝试将VDA电芯尺寸标准提交给国际化标准组织,希望将它打造成成为国际通用标准。

一旦德国的计划如愿,那么中国接近300多种规格的电池还能在国际上销售吗?如果不能,你是不是要变更制造设备和流程?

至少模具大小你得改吧,制造模具的机器得调整吧,原本电池生产线设备,你是不是得换一换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就是这个。

这些随便哪个改动,我们的制造成本都会增加,从而影响中国锂电池的竞争力。

要知道产品标准化包含了零部件、规格、质量、原材料含量、工艺设备等等,而尺寸只是规格中的一种。

但是仅仅这一个基础标准的变化就能引发这么多问题,如果一旦扩大到整个锂电池行业标准,那么影响整个产业链格局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锂电池的标准化就成为中国唯一的漏洞,国外企业瞅准这个就拼命的往死里打,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欧盟。

2020年,欧盟发布了《欧盟电池法规》草案,草案里规定了在欧盟售卖的电池必须遵循碳足迹声明,意思就是电池企业必须标明他们旗下生产的电池包含哪些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是哪里来的?它的碳排放量是多少?又是用什么技术制造的等等环节,几乎覆盖了整个电池产业链,相当于他们重新定义了电池。

很多人可能看不懂这项新规的威力。

这些电池原材料如何分析、碳排放如何鉴定等等标准,都由欧盟说了算,他们说你行,你就行,他们说你不行,你行也得不行。

当然,他们制定的标准一定是公开的,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地针对你,但是这些公开的标准却是可以做文章的,只要稍微偏向自家的企业,就能提高其他国家的电池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欧洲电池企业面临的竞争就减少了。

没有了其他国家电池的挤兑,欧盟锂电池就有了生存甚至崛起的空间。因此配合着碳足迹,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电池产业政策,未来慢慢发展起来就不再是梦话了

其实在制定规则上,欧盟还算是含蓄的,毕竟碳足迹就摆在那里,企业只要下定决心还是能做到。但美国就不同了,他们的规则和标准更加激进。

2022年8月,美国也推出了自己的动力电池白名单,就是《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对在美国组装生产的电动汽车进行补贴。

2023年3月底,美国财政部又对符合汽车补贴的车企们提出了更为明细的指导意见,意见规定了锂、镍、锰、石墨和钴等关键矿物的加工提取地,必须有40%是位于美国本土的,或者是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里,才能获得美国政府的补贴。

并且他们还规定这个比例不是一成不变,2024年要达到50%,呈逐年递增的状态。

美国的这项规定比欧盟的电池法规还要过分,就是强行通过动力电池制造标准,来扶持美国本土或者是亲美的电池产业。

但是真金白银砸出去效果也是出奇的好,韩国三星、LG,日本松下等电池企业在美国建设了多家电池厂,逐渐帮美国缓住了即将崩溃的电池产业。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突进之后,两大缺点暴露,如何破局?

自主可控,仍是破局的必选之路

1.继续夯实动力电池上下游产业链条,逐步攻破各项关键技术难关,与芯片产业不同,国内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拥有足够的话语权,通过不断创新,完全有实力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受技术壁垒限制。

2.盐湖提锂。我国锂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盐湖锂资源占据了大部分,开采难度大,伴随着需求的爆发,不断优化盐田工艺,部署创新和引进先进的提锂技术,也是我国锂矿企业寻求颇破局的可行之路。相关人士预测,未来盐湖提锂的整体一次收率有望从30%左右提升到60%,这将大幅改善国内的锂矿供给格局。

3.动力电池回收。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动力电池产值大国,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自然也是一块大市场,动力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高价值金属,电池回收能推动各个环节闭环运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据悉,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9.3%,锂的回收率也超过了90%。

4.寻求替代品。在锂资源紧缺,锂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已经有相关企业开始布局锂电池的替代品,钠离子电池和钒液流电池是其中的两大代表,钠离子电池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主要原材料容易获取,储量丰富。宁德时代表示,钠离子电池有望明年正式量产,即将上车。

中国动力电池后来居上,把握住新能源发展的浪潮乘势而上,短期内,欧美等国无法撼动中日韩形成的电池垄断格局,但我们仍然不可放松,既然抢占了先机,就要通过自身的发展,让先机转化为更大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未来的主动权,消除卡脖子隐患。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