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BIM游离在建筑行业之外,“去BIM化”成为未来必然趋势?
BIM游离在建筑行业之外,“去BIM化”成为未来必然趋势?
时间:2023-06-06 10:28:22 点击次数:

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在谈论 [ 去BIM化 ] 。

随着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BIM正在逐渐往后退,成为一个基础数据的贡献者。

尤其是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面对越来越高要求的数字化需求,BIM已经很难去独自处理。

BIM游离在建筑行业之外,“去BIM化”成为未来必然趋势?

01

推行智能建造过程中,BIM技术扮演什么角色?

基于目前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分析和政策导向,建筑业推进智能建造已是大势所趋,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驱使。

建筑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做到“四个转变”:从“数量取胜”转向“质量取胜”;从“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从“经济效益优先”转向“绿色发展优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些转变,智能建造是重要手段。

二是工程品质提升的需求。

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工程品质提升是公众的重要需求。工程品质的“品”是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质”是工艺性、功能性以及环境性的大质量要求。推进智能建造是加速工程品质提升的重要方法。

三是改变建筑业作业形态的有力抓手。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产业,现场需要大量人工,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善作业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尽可能多地利用建筑机械,乃至施工作业机器人取代人工作业,已经成为建筑业寻求发展的共识。

四是提升工作效率,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

目前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主因是缺少建造全过程、全专业、全参与方和全要素协同实时管控的智能建造平台的高效管控,缺少便捷、实用和高效作业的机器人施工。

五是实现“零距离”管控工程项目的高效工具。

推进智能建造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借助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造相关方可以便捷使用的工程项目建造管控平台,实现零距离、全过程、实时性的管控工程项目。

在推行智能建造的过程中,BIM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建造过程复杂,应在工程建造服务、管理、场景和流程再造、创新和固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做好智能建造的顶层设计,进行总体部署和系统推进。

在工程建造管控平台的开发上,应坚持行业主导的原则,会同软件开发商“化整为零”开发若干子系统,在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持续改进,进而针对工程项目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子系统组合,实现若干子系统的“积零为整”,逐渐形成适于工程项目多方协同的系统化管控平台,实现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管控,最终创建具有我国原创血统的工程项目建造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实时管控和运行的系统化工作平台。

在智能建造的推进中,BIM技术的两大特征将强力支撑智能建造的高效实施:

一是BIM技术的可视化特性,三维图形描述、图形引擎和平台的开发以及建筑的三维空间描述,是支撑智能建造的基础工作,可实现建筑产品和建造过程的真实感表达。

二是BIM模型可以实现更加形象化的专业协同设计,基于BIM进行工程项目管控的系统软件开发,对工程立项、设计与施工策划进行全专业、全过程、全系统策划协同,促使建筑产业链条的相关方数据共享,进而实现时空概念的高效精准管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BIM游离在建筑行业之外,“去BIM化”成为未来必然趋势?

02

为什么会出现 [去BIM化] ?

在BIM大火的这些年,政府政策不断出台支持的同时,各种BIM大赛也在同步进行。围绕着BIM的各种应用点,每个项目都在重复说着几乎一样的事情。用BIM可视化实现了什么,用BIM模拟性做了什么事情。

甚至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为了满足业主的报奖需求,打造BIM行业标杆项目,在项目中,盲目增加BIM应用点,在很多不需要用BIM的地方,都应用了BIM,为了BIM而BIM。

BIM如果不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撇开项目,单独谈BIM,有什么意义?

目前,BIM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其实相当尴尬。行业、政策、各个专家都在鼓吹BIM是未来的主流,但是作为法定施工依据的仍然是图纸,而不是BIM模型。

设计院交付给施工单位的模型,并没有被利用起来。施工单位宁愿重新翻模,因为图纸才是施工依据,他们更信任图纸,而不是BIM模型。

为什么呢?

因为施工单位无法确定,设计院提供的模型是否与图纸一致,有没有做到图模一致。

这种困境要怎么解决?

BIM正向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BIM正向设计一直起不来,BIM只能一直作为二维设计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主流,一模到底也无法实现。

BIM发展了20多年,仍然没有发展起来,不是BIM不好,而是行业的限制。建筑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现标准化,部品部件非标准化、工艺做法非标准化,这导致很多的工作都要依赖人工。

要实现建筑行业转型,推动BIM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工具,就要标准化、工业化,这也是近一两年,政策不断强调的内容。

说到底, [ 去BIM化 ] 的出现,一方面是BIM仍然游离在建筑行业之外,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大多应用BIM的企业,也没有真正的利用BIM去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对外展示和应付业主的要求。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出现,使得BIM无法独自应对,需要联合其他技术去解决,BIM的地位逐渐后退,承担着其他基础性作用。

03

BIM的未来

未来,「去BIM化」是必然的结果,就像我们如今不再谈企业互联网化一样。

但需要警惕,不再谈一个东西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它内化,成为日常的东西;二是把它抛弃,去追求新鲜的玩意儿。

2023年的AIGC给所有行业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带来了当头棒喝,但正是这样的时刻,越是企业的决策层,越应该警惕媒介铺天盖地的宣传,认真审视技术的边界和自身的发展阶段,不要走All in元宇宙的老路。

首先,当下最火热的AI,分别是自然语言模型和图像生成模型,我们可以用它写项目日志大纲、生成不那么准确的效果图,但需要看到这两个能力都没有触达到工程行业数据管理的本质。

这里有两个原因,简单来说:一方面是AI没有往我们这边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没有往AI那边去。

前者我们只能等它到来,后者我们马上就可以行动。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国外有一个仍在开发中的人工智能建模软件,对于一些比较规整的民用建筑,输入建筑类型、房间需求、主要功能、容积率等需求,就能在线生成一个包含数据的模型。

但这个软件没有开发完,也并不推荐国内使用,它用来训练的规则和历史项目都是基于国外的项目,我们要训练自己的AI,就要有自己的数据。

但在原理上,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类似算法可以分析的数据颗粒度必须达到构件级别。

如果它想要分析,在过去上千个类似的项目,当用户使用面积是多少、防火要求是多少级的情况下,大多数项目使用了什么结构的墙体、使用了哪些方式来排布房间,这件事基于BIM是可以统计和计算的,而基于CAD交付的项目,只能统计过去类似的项目画了多少张图纸,关于构件的信息是完全丢失的。

所以,把BIM内化的「去BIM」、向着AI的方向去,都是没有错的,但尚未积累可被AI学习的数据就放弃BIM,不是可取的做法。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