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生态建设成根本大计!漫谈中国环保十年巨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生态建设成根本大计!漫谈中国环保十年巨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2023-06-06 10:28:35 点击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制定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全国地表水优质断面比例上升至87.9%,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若要评选中国过去十年的重大变革和成就,生态环境保护一定入选。

毫无疑问,我们在环保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所有环保人心中都有一个共识——过去十年中国环保是一个真正称得上巨变的领域,而这种巨变离不开几百万参与中国环保事业的从业者。

生态建设成根本大计!漫谈中国环保十年巨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接下来,小编将回顾中国环保事业过去十年的巨大变革,并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把握未来趋势。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交流您的观察。

01

十年巨变,大好河山换新颜

如果不刻意回顾,很多人已经忘记十年前很多城市的景象——河道湖泊大面积地黑臭化,空气给人一种不敢畅快呼吸的感觉,工厂烟囱肆意吐着浓烟。更加不堪回首的是,那时人们对这些景象司空见惯。

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曾说,“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哪个国家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不仅是一个大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大。”

如今再看,已然旧貌换新颜。根据生态环境部官方数据,过去十年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改变,以水处理、大气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为例:

1.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过去十年,全国 I—III 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十四五"国控断面总数从1940个增加到3641个。

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围绕"三磷"治理、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等立行立改了1.6万多个违法问题,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II类水质标准。

已经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

“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到9.9万公里。1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过去十年,PM2.5全国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2021年达到87.5%,比2015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

这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

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6.3亿吨粗钢产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3.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

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得到了初步恢复,洞庭湖2021年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物种比2018年增加了30种。

联合有关部门连续五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00多个问题得到整改。

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

而这些感官和指标变化的背后,则是一场史上最深刻的环保制度改革。

生态建设成根本大计!漫谈中国环保十年巨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2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根本大计

30年前国合会的成立,在国合会委员、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务秘书罗家良看来,意义非同寻常。

“国合会的成立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承诺,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互相平衡。与国际伙伴合作,发挥全球领导力,并推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罗家良说。

罗家良没有看错。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这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卓有成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定位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有了地位,就自然有了全社会的行动。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据黄润秋介绍,2021年中国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二类及以上的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

与之相伴随的是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逐年增多。有着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们,曾经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多方面的原因,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数量一度仅剩下1000余头,濒临灭绝。

然而,如今这个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水中熊猫”,迎来了新的生机。就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在从湖北宜昌到武汉的长江段,江豚频繁现身。或觅食捕鱼,或玩耍嬉戏,或潜水跳跃,一幅欢腾的景象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望。

我国还建成了首批国家公园。2013年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体制。2021年,我国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设立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保护,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善生态连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国家公园同时兼具科教、文化和游憩等价值,还可以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鹏说。

03

史上最强,环保制度大转变

过去十年,中国环保领域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了大幅度的完善,几乎所有与环境问题的有关矛盾和冲突纳入制度轨。

这十年,国家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进行了重大修改。

特别是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斩除污染乱象的利剑由此高悬,极大地提高了立法质量和法律威慑力,翻开了中国环境法制的新篇章。

先后出台实施了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此外,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环保铁腕治污行动,雷霆之势贯穿政企、直逼问题。

生态环保机构职能进一步健全、威慑力进一步加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出台和落实,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切实通过制度实现了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十多年前,围绕环境问题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彼时面对群体性的抗议和诉求,官方尚无明确的、科学的应对机制。现如今,对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被纳入制度的轨道。

据统计,全国人大常委会制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被写进了新法,环保“公众参与”逐渐成为中国环保领域的主流话语。

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曝光262个典型案例,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者阶段办结了28.6万件,第一轮督察共问责1.8万人。

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类案件共计17万多件。

都说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建立在环境急剧恶化的代价之上,“先污染后治理”听起来有些无奈,但这是一个亟需发展的大国迫不得已的选择。

经历过去十年的变革,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幕全面拉开,从政府到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从此绷紧。

除了历史欠账得以补齐,中国对环境的重视在逐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及行动与世界接轨。

随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从“增长优先”转向“保护优先”,牺牲环境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相反绿色环保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建设成根本大计!漫谈中国环保十年巨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04

未来十年,创新变革谱新篇

过去十年的成就是相对更早的十年而言,面对未来十年,环保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未来十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变革的趋势和方向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环保产业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

关于政策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已经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将以更高的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

三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中国将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实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将积极参与落实全球气候行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总体而言,下一个十年,中国环保事业将开启新的征程。

当然,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面临挑战:

一是环保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很多领域受到地域限制,一部分优质企业、头部企业无法在更大的场景获得应用,环保产业的发展进化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是环保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不够均衡,污泥、管网、垃圾分类、资源化、智慧化等细分领域政策支撑和产业发展欠缺。

三是中国环保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不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较低,没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从企业竞争力来看,龙头企业在营收规模、技术能力、市场份额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还有提升空间。

除此之外,市场竞争秩序还需进一步规范。近年来,环保行业结构经历了剧烈震荡,许多企业纷纷涌入环保市场,对行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低价中标等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

一些不具备治理技术、也没有环境业绩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以低价或超低价方式大量中标环保项目,造成了市场混乱。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环保产业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变革永不停止。有很多问题想解决,但不可能短期内全部解决,未来需要依赖创新解决。环保产业是一个永久存在的行业,且需要不断升级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语

把握趋势,再次出发

过去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这十年取得的成就值得所有环保人为之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环保事业永无止境,未来还有更长的路。

在环保事业继往开来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回看历史、把握趋势、再次出发。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对于国家这是施政目标,对于社会居民这是美好愿望,而对于环保人这是终身奋斗的事业目标。

环保是怎样的一个行业?可以这么回答:一个把肮脏面留给自己,把光鲜面交给社会的行业。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