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如何赋能创新?三大思路来了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如何赋能创新?三大思路来了
时间:2023-06-06 10:28:45 点击次数:

当今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涌现,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低碳转型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愈加凸显。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未来3年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如何赋能创新?三大思路来了

明确九方面重点任务

对于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案》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强化。其中,绿色技术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提出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二是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三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四是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五是完善绿色技术评价体系,六是加大绿色技术财税金融支持,七是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强化绿色技术产权服务保护,九是深化绿色技术国际交流合作。

比如,在强化关键绿色技术攻关方面,要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点专项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绿色技术;在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方面,要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对中小微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鼓励地方政府联合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同实施绿色技术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这些重要措施从绿色创新需求、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交易、绿色技术应用等环节,为绿色技术的全链条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说。

具体来说,该如何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八位专家给出了深刻的见解。

以合作交流推动亚洲碳减排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全球近50年来的地表升温速度,超过20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而相比于1850年—1900年的平均温度提高2.5 ℃,则是近300万年都未曾出现过的事情。

“亚洲包括生态系统、人类系统、经济社会风险、人口流动、岛屿国家在内,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王金南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亚洲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与其相应的,是亚太地区碳排放的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21年亚太地区碳排放177亿吨,排放量占到全球的52%,位居全球第一。

“总体上看,亚太地区转向低碳的进展较为缓慢,碳强度仍保持在一定的高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司长刘鸿鹏表示,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气候紧急情况最为紧迫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减排的速度。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如何赋能创新?三大思路来了

王金南认为,减排开始时间越早,减排压力越低;低碳技术应用越早,边际减排成本越低,所需的总成本就越低,而零碳能源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措施。展望全球低碳技术,他认为亚洲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方面存在发展优势。

“到2030年,全球预计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将达到6400亿美元,届时亚洲投资占比将高达80%。亚洲铝、镍、钴等主要工业原料资源禀赋优异,拥有世界清洁生产技术60%的制造能力,支持性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充足,且到2030年关键清洁能源技术工作岗位将增加到1400万个。”王金南认为,亚洲在产业投资、自然资源、生产制造、地区政策及就业程度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明显。

如何推进亚洲碳减排工作?刘鸿鹏呼吁,将能源转型作为经济复苏的重点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将好的经验、技术和产品通过南南合作平台来促进实现区域协调。王金南同样指出,要加强亚洲绿色低碳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共同促进亚洲低碳转型。

减污降碳协同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对于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指出,这宣告了中国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现代化模式的兴起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

他同时认为,若要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减污降碳是重要抓手。“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并完善碳交易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同样认可这一观点。他指出,我国重大减排工程效果显著。截至2020年底,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的煤电机组累计9.5亿千瓦,全面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非电行业污染治理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烟气排放达标率由52%提高至90%以上,6.2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大减排工程、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交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显著,各项措施同样推进了二氧化碳协同减排。”贺克斌认为,迈向碳中和将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动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减污降碳需要转变观念,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发展和减排之间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侯立安表示,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密切相关,建立新的新型能源系统是核心之一。他指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要努力找到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加强非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推进光伏组件的回收再利用,如发展退役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等。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如何赋能创新?三大思路来了

发展氢能促进能源转型

“现在中国的工作重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埃里克·索尔海姆指出,中国在能源等领域亟须技术驱动绿色转型。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介绍,氢能是我国当前重要的能源发展方向,氢燃料电池能源转化效率目前可以达到80%以上。如何选取合适的制氢方式,对于氢能发展尤为重要。

“绿氢的生产,应当符合全生命周期低碳减排的要求,同时实现对废物资源有效利用,并对可再生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他认为,将生物制氢技术推向规模化工业生产水平,要紧密围绕提高产氢效率、实现连续流产氢、完善规模化装备、获取廉价原料4个方向展开技术创新,并指出实现厌氧发酵高值化利用是规模化生物制氢技术未来的技术突破点。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科学家史蒂文·海姆伯格在主旨报告中分析了氢气的产生、氢能源有效利用途径及氢能如何在利用过程中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他表示,用好氢能需要关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为用好氢能,需要在制氢、用氢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关注压缩、储存、输配氢气时的泄漏等问题。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