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雄霸 > 新闻中心 > XR赛道降温,科技大厂纷纷缩减业务,二线小厂“上位”的机会来了
XR赛道降温,科技大厂纷纷缩减业务,二线小厂“上位”的机会来了
时间:2023-11-10 13:46:45 点击次数:

2023年,XR赛道的冷不言而喻。

“元宇宙第一股”Robolox股价跌超70%、押注“元宇宙”的Meta则不间断裁掉近两万人,微软、谷歌、腾讯、百度等巨头纷纷借“降本增效”撤离牌桌。再到近日,甚至据IDC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占据58.7%份额的PICO,也“无奈”调整组织架构。

大厂退热,连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开始清醒。一家曾对XR奋勇直追的机构直言,去年多热,今年就有多冷。“之前出手挺多,但现在这个大环境下,甚至连看都看不起来。”另一家XR赛道融到中后期的企业则回复,半条腿都已经偏向了AI。

曾经拥挤的XR,已然玩家仅剩寥寥,然而洗牌之下,行业亦不缺乏坚守者,别有一番热闹存在。

XR赛道降温,科技大厂纷纷缩减业务,二线小厂“上位”的机会来了

就XR空间计算芯片设计公司万有引力来说,其2021年成立至今已完成4轮融资,即便是XR遇冷的今年,依然逆势获得两轮数亿元融资,超10家机构上演“团购”,不仅高榕、红杉、IDG、联想创投、金沙江创投等知名VC纷纷押注,甚至连米哈游、三七互娱也都来“凑热闹”。

而万有引力最新融资的领投方Monolith砺思资本,不仅从去年三季度开始“逆势”关注XR、并出手了几个相关项目,更是坦率地表示,在这一波行业关注点转变的契机之下,以低点投到对的公司,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回报。

这边新资本宠儿的现象级融资出现,那边苹果以Vision Pro正式宣告进军XR,XREAL、大朋VR、雷鸟科技、Rokid等老玩家也在今年摆出融资照拿、新品照推的架势。

从游戏设备到元宇宙畅想,再到现如今的冰与火,顺着砺思资本所说的“转变”看去,XR赛道的故事已经不同。

大厂集体抢跑硬件赛道,本就错误

“Meta在元宇宙中迷失了自己。”美国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如此评价。

拉开裁员大幕的,正是改名时雄心勃勃的Meta。去年11月,扎克伯格发布全员信,确认裁员逾1.1万人,并道歉:“我错了,我对此负责。”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裁员后,Meta继续深陷泥潭:今年1月,Quest Pro降价近三分之一,销量不佳;2月,VR工作室Ready At Dawn宣布,即将永久关闭服务器。根据《金融时报》最新消息,Meta准备进行新一轮裁员。

微软也对XR业务发出明确撤退信号,将在今年3月彻底关闭AltSpace VR——4年前,微软重金收购VR社交平台AltSpaceVR,成为微软抢滩元宇宙C端市场的桥头堡。另外,微软还计划在Surface设备、MR、HoloLens、Xbox、MRTK(混合现实工具包)等部门裁员。

Meta、微软们如此,国内科技企业的调整也在业界预料之中。

“最初,腾讯设想是收购黑鲨得到元宇宙的探索硬件入口,但去年10月收购搁浅消息传出,业界就认为腾讯将改变元宇宙布局路径。”Andy透露称,果不其然在今年1月,腾讯XR业务线就对部分项目进行了调整。而销量远未达预期的Pico,被曝裁员更不奇怪。

国内外科技大厂集体为何“大撤退”?元宇宙概念降温、XR硬件出货量不佳、设备成本高昂、应用与爆款内容缺乏、生态不够成熟等等——这额在诸多媒体和报道分析中,已有不少描述。

上述的确是大厂们XR业务不如意的因素。但根据多位业内人士对“极点商业”的说法,其根本原因是“大厂集体瞄准硬件赛道,从一开始就跑错了”。

XR产业链是一个庞大系统,可以分为硬件、软件、服务、内容、应用几方面。相关数据显示,硬件市场在XR产业链中占比约为27%,相比服务、内容等潜在市场并不算大。

颇为疑惑的是,硬件却成为国内外科技巨头XR业务布局主要赛道。

无论是国外的Mate、微软、谷歌、三星,还是国内的腾讯、字节跳动、爱奇艺,或者其他追随者,此前都不约而同把最大希望放在硬件赛道上。

终端创新趋势下,成熟硬件的大出货量,会带来更好用户体验,助推产业链大爆发,甚至开启一个时代—— 比如iPhone将诺基亚赶下王座后,成功开启智能手机大时代。

元宇宙概念大火之下,这正是大厂们此前选择硬件赛道共同目的:以XR硬件销量抢占元宇宙入口,培养成熟用户群体,构建内容和生态圈。

问题是,微软、Mate、Pico等在内打造的元宇宙生态,包括内容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果,营收几乎来自XR硬件的销售——糟糕的是,虽然XR经历了三波热潮,但硬件产品依然不成熟,大多存在“图像质量损失、头晕头疼、眼疲劳、沉重感”等体验不佳问题。

XR赛道降温,科技大厂纷纷缩减业务,二线小厂“上位”的机会来了

用户体验截然不同,是iPhone成功创造新时代,XR硬件却备受诟病最大差距。以微软为例,依靠HoloLens 1等 成为XR 硬件市场先驱,但始终没有一款热销产品,并一直无法达到其最大买家美国陆军的技术要求,超过80%的士兵在测试 HoloLens 2 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头痛、眼镜疲劳等现象。

加上应用场景不丰富、便携性差,都会严重抑制用户购买欲望。IDC数据显示,2021年AR/VR头显全球出货量超过1100万,2022年下跌至970万台。如果计算国内,那么数据更是惨淡——根据华西证券报告,2020年国内VR出货量190万台,2022年预测出货量210万台,两年增长20万,几乎等于没增长。

最终,销量不佳、烧钱无底洞导致大厂用亏损抢市场计划落空。Reality Labs去年亏损137亿美元,不仅没有成为Meta营收新支柱,反而引发公司大裁员、股价暴跌,据称就是因为Quest 2头显硬件成本甚高于售价——每卖一台Quest 2,Meta都在亏钱。

围绕系统、芯片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停留在最基础阶段。“无论XR设备形态如何,头显还是眼镜,目前供应链、底层技术能力都远未成熟,甚至是混乱初级阶段。”有业内人士就认为,此前大厂一窝蜂去抢占XR硬件赛道,其实是走入一条死胡同。

一线大厂后退

二线小厂上位

从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来看,XR赛道当前的热度并不低。财联社创投通显示,2022年至今,XR领域共完成了86起融资,其中多家企业一年以来拿到多轮融资。如Rokid2022年至今融了5轮,Nreal、七鑫易维、亮亮视野、大朋VR等企业都融了两轮以上。

从投资方来看,互联网科技企业对XR领域的关注并未减弱。阿里巴巴、美团龙珠、大疆创新、腾讯投资、字节跳动、商汤科技、网易资本等大厂,都在近一年内继续有所投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对XR领域的关注度也在上升。

作为总部位于宁波的企业,宁波国资机构已经参与到万有引力的投资中来。万有引力方面对《科创板日报》表示,在工信部等五部委于2022年发布的虚拟现实行业五年行动计划指引下,感受到政府很大的力度支持,投资就是很重要的资金支持,是对万有引力项目的肯定和鼓励。

常熟高新区投资引导基金、四川产业振兴基金、青岛投控集团、南京市产业发展基金、深圳高新投、余杭金控等多家国资机构、国资基金在近年内投资了XR相关企业。其中,浙江的国资机构最为积极。

不仅如此,江西南昌、北京市通州区、浙江杭州都明确提出发起XR产业专项引导基金,支持当地元宇宙产业发展。不仅如此,杭州未来科技城还在去年宣布,力争五年内培育 XR 上市企业 5 家,引培 XR 相关企业 300 家,扶持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项目 100 项,逐步将余杭打造成全国 XR 创新最活跃、产业生态最完善、应用场景最丰富、头部企业最集聚的区域。

硬件先跑,2025能否迎来赛道爆发?

诚然,Vision Pro作为苹果对XR的打样,不仅给出了一个范本,但也让赛道为之一震。

有一线创业者坦言,一边是苹果Vision Pro产品发布后促进了行业发展,今年可以看到很多新玩家带着BirdBath、自由曲面、光波导等方案涌入,国内硬件供应链端逐步成熟;但另一边也有一些市场收缩的声音,可以预见,赛道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在苹果新品发布之后,市场又会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方向的项目出现,再给赛道的大公司和创企带来几波大浪淘沙。这就反向要求接下来2-3年,企业要认真打磨好技术,先在产品上有所突破,再被用户接受,才能活下来。”

反正到一级投资人侧,葛志飞表示,在苹果Vision Pro给出的通用设备预期下,资金流向跟投AR终端的逻辑有所变化,主要投向硬件端的供应链上下游以及应用软件端创新。但客观来说,中国MR方向上创业者的数量并不多,真正对于这个发展方向认同,并且在构思一些创新性想法的人还是甚少。

“没有刻意追求,但是我们今年出手的XR项目碰巧有一个共同点,创始人都是苹果系出身。我们认为,直接参与过项目开发的创业者,对于XR方向未来的发展会有足够强的信仰跟信心,至少已有一些认知。”

这其中,从国内生态来看,葛志飞认为,打造类苹果Vision Pro这样一款纯消费电子方向的通用设备,中国具备“复现”的供应链优势,能跟得上,且在非果链生态下,能够“复现”更低成本的MR眼镜。

XR赛道降温,科技大厂纷纷缩减业务,二线小厂“上位”的机会来了

“硬件层面,总体大厂有所收紧,宏观环境决定了降本增效。但XR方向上大厂普遍等得起,等他们进入投入阶段,创新企业想入局做设备终端成功率是极低的,而应用开发层面,我们现在并没有看到大厂有积极投入。”

总体来看,葛志飞表示,XR现阶段虽处于被低估的难点,但创企发展的竞争格局并不差。“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如果企业能够起步、活下来,最后活得好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有意思的是,虽然前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但是业内对2025年抱有较大的期待,大部分的产业内人士都认为AR眼镜将代替手机,成为下一代终端产品,有业内人士认为支撑AR最核心的技术:光学技术、显示技术、AI算力芯片,这些都能在2025年之前达到比较好的状态,更是将2025比作AR市场有机会迎来的“iPhone时刻”。

徐驰则表示,彼时对于行业头部企业来说,需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来自三星、华为等手机巨头的挑战,这像是一个终极的拐点、真正开卷的时刻,更要求企业具备垒好护城河的先发优势。

他认为,现在上游产业链严重不成熟,远未达到手机和PC的现有规模,处于一个原生的AR生态极度匮乏,没有成熟产业链、硬件标准、软件生态的时代,甚至对产品定义和主打场景在很多环节上都高度不一致,但也是超摩尔定律的时代。

“在这样的行业早期,每个细节领域都有技术的突破,但又由于没有触及到物理边界,硬件提升会非常快,但考虑到芯片、光学量产,还有一些其他材料工艺的迭代都是以两年为周期,这就使得后来者需要不断追赶,但先发者会跑得更快。”

在XR赛道上,手机巨头们的动态的确不容忽视。

小米一直通过其先锋探索版“汇报”自己的研发进展,华为内部也有专门的团队一直在研发不同形态的AR眼镜,探索合适的产品形态和功能,Vivo更是在其创新研究院内部不断迭代其头显和AR眼镜产品。有一级市场投资人更是透露,对华为下场做XR软件系统的看好。

在这场XR的长跑中,到底是大厂笑、还是小厂赢,在去掉浮躁、回归理性后,检验的时刻或许不会太远了。

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