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土与火的交融,记录着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辉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产瓷区遍布大江南北,陶瓷年产量和出口量稳居世界首位。
陶瓷人自诩陶瓷业是传统产业。要知道,传统是财富、优势,也是负担、阻力,还可能是时代标签、曾经荣耀。更要知道,传统往往与环境污染、附加值低、效率不高、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当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攻关的课题之一,处在风口浪尖的陶瓷业,跨越“传统”将成为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01
我国陶瓷发展史
我国陶瓷工匠不仅注重传承陶瓷烧制技艺,而且在产品创新、场景创新、科技创新、营销渠道创新方面发力。比如,海洋贝瓷的问世,填补了世界制瓷史上的空白。再如,来自福建德化的陶瓷师傅纯手工制作陶瓷“冰墩墩”“雪容融”,凝结着制瓷人的智慧和汗水。
今天,陶瓷不仅仅是普通的高岭土窑烧制品,还有加入不同稀有金属元素、使用多元烧制技术诞生的高科技陶瓷。从生活中的瓶瓶罐罐、烤瓷牙、人造骨骼,到上能飞天、下能潜海的高科技设备……陶瓷的应用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由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以这些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称为陶瓷。
在中国,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
中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陶瓷制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日用陶瓷占全球70%,陈设艺术瓷占全球65%,卫生陶瓷占全球产量的50%,建筑陶瓷占全球产量的64%。全国规模以上陶瓷制品制造行业企业数量2000余家,陶瓷制品制造行业整体从业人数60万人。全国已形成广东佛山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广东潮州日用、卫生、艺术陶瓷生产基地,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广西北流、福建德化等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及江西景德镇艺术陶瓷生产基地,行业发展呈区域化、分工化、同类型产品生产聚集化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陶瓷制造行业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陶瓷制品的产量和陶瓷行业企业数量都有了巨大的增长,我国的陶瓷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中国是全球第一的陶瓷生产大国,但陶瓷行业整体效率仍然偏低,结构性产能过剩,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长期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陶瓷市场集中度低,较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与设备较为落后,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还需依靠进口。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瓷砖生产国、消费国与出口国。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陶瓷砖产量183.39亿㎡,而中国陶瓷砖产量为88.63亿㎡,占比48.3%。尽管有新冠疫情、房地产等多因素影响,行业对产能扩张的热情并未因此减弱,在2021年,大型陶企投资、扩产消息不断。2022年,陶瓷行业的并购案例只会有增无减。未来的行业,品牌集中度将加速提升,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将继续增强。
在双碳、双控政策目标下,建筑陶瓷行业往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推进绿色制造、研发绿色产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布局产能等正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从而加剧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能源、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靠拢,深耕品牌建设的企业对技术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持续加大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比重,增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行业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过往数十年中,中国建陶的发展呈现出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等特征,在世界建陶行业具有龙头地位,而佛山更是中国陶瓷行业的代表地区。然而在“双碳”、“双控”政策背景下,受到房地产下行、内需饱和、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因素叠加,建筑陶瓷和卫浴行业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产业集中化和环保压力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建筑陶瓷和卫浴行业“大行业、小公司”的局面或将被打破,行业正在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良性转变。
02
陶卫业正面临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陶瓷卫浴业获得了全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传统产业的标签一直如影随形。尤其是陶卫业的发展轨迹,把传统产业特征演绎到极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分子,家居生活的必备用品之一,陶卫业正面临着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由传统跨越现代,实现中国式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唯如此,才会续写传奇、赓续精彩。
在变是常态的新时代,固守传统的生存之路会越走越窄。作为传统产业典型代表之一的陶卫业,如何立足传统、开拓创新,如何实现向朝阳产业、新兴产业的跨越,不仅是对行业的考验,更是对所有企业的考验。
陶卫业要努力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需在经营理念、制度建设、执行模式等所有方面,实现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当前,一些实力型企业纷纷涉足资本市场,谋求上市,本身是对生产经营的规范,也是跨越传统的有效方式。
企业不能陶醉在往日荣光里怡然自得,这样难以对发展潮流、时代趋势和市场需求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也无法与市场和消费者形成高效互动、有效衔接。如果一味沉浸在“传统”里,或是被市场和消费者打上“传统”烙印,企业的未来大概率就会依了历史传统,被自己的“传统”吞噬掉。
03
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是关键
陶卫业要努力从传统制造型向现代制造服务型转变。不仅是抛弃以量增主打的粗放发展模式,更需牢固树立市场需求导向,让产品和服务跟上时代需求、消费需要,致力耕耘并拓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智能化是新一代产业革命的显著标志。从解放人力、降低成本到提升效率和效益,从满足定制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到实现企业和品牌竞争力提升,智能化正成为陶卫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并由此实现产业与产品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充盈内生动力,提速迈向国际一流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的脚步,助力智造强国、品牌强国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要成为陶卫生产制造的底色。作为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之一,陶卫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可谓任重道远,它关乎转型升级的成败,关系到“传统”内涵与底色的改变。有业内人士表示,陶卫业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双控”为抓手,着力推进清洁生产、低碳发展和绿色制造,挖掘节能减排降碳潜力,加大循环与低碳经济活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字化是实现陶卫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的利器。促进陶卫业向制造+服务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利润率和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是企业由大向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是加持企业和品牌竞争力的新优势。如新明珠的冠珠数字化示范工厂、九牧的5G智能灯塔工厂等,不仅实现了全生产流程的精益高效,更为跨越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陶卫企业要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由传统产品供应商向新时代“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构建完整有序的数字化生产经营体系和便捷高效的服务生态系统。
04
跨越“传统”需关注以下三点
随着消费升级,陶卫业制造环节越来越多融入服务元素,并在价值链中的作用越发突显,传统制造模式向制造+服务相融合的新型制造模式转变,成为企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其中,陶卫企业还需积极赋能,助力传统经销商向现代服务商转变,这是陶卫业完成传统向现代跨越的重要一环。
此外,陶卫业完成传统跨越,还需关注几点:
一是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牛鼻子”。研发新品,创新模式,倡导新生活,诠释新美好,并靠科技创新出清产能,提供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必须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对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进行改造升级。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在产品做精做细上下工夫,在模式创新与渠道深化上做文章。
三是必须传承企业家精神。新时代、新需求,不能新鞋走老路,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已经开启,所谓新时代造就新英雄,企业家要勇于承担时代责任与历史重托,扛起做强民族品牌、冲击国际市场的旗帜,实现老树开新花。
跨越传统,是对宿命的抗争,是对风险的回击。为了不让企业和品牌伴随旧时代慢慢走进历史,就必须在新时代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全力破解“传统”束缚,作新时代的同行人甚至领跑者,重塑全新自我,才会让陶卫业在突破“传统”的涅槃中,成为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优秀一员,书写陶卫业发展史的崭新一页。
公司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北街街道虹山湖路42号虹山大酒店(百灵.希尔顿逸林酒店 )幢14层9号联系电话
15339537795电子邮箱
1690556182@qq.comCopyright © 2022-2023 贵州源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7086号-9